编者按
退耕还林20年来,延安大地经历了一场由黄到绿、由绿变美、由美而富的巨大而深刻的转变。由市委宣传部、市林业局、市作协共同策划开展的“纪念退耕还林20年·延安作家记者主题采风活动”近日启动。从今日起,本报开设“纪念退耕还林20年·延安作家记者主题采风”栏目,陆续刊登本报记者深入各县区,采写的反映我市退耕还林成果和生动实践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稿件,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退耕是丢了芝麻,还林是捡了西瓜”
——宜川县退耕还林见闻
本报记者 延媛 班姣 思博海
四月的宜川,春意正浓。记者乘车顺着山路翻过几道深沟后,宜川县云岩镇纳依村进入眼帘。
放眼望去,山体坡面上,紫丁香、油柏林、洋槐树高低错落。农家院落边,牡丹花等挺拔傲立,一幅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
敲开村民杨正奎的院门,庭院种植的西红柿、黄瓜等蔬菜长势喜人。走进他家的窑洞,一片绿色映入眼帘,绿萝、吊兰、万年青摆在窗边,苍翠欲滴。
“以前每到冬春季节,风沙弥漫,村里黄土落一层。到了雨季,洪水经常泛滥,可把人受结实了。”杨正奎感慨,“如今山变绿了,村里漂亮了,看得人心情好,我和老伴也开始学养花了。”
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66年的杨正奎亲眼见证了这片土地从黄到绿,再由绿而美的过程。
“退耕还林是件大好事儿。退耕是丢了芝麻,还林是捡了西瓜!”杨正奎笑呵呵地说。
杨正奎家有13亩责任田,大部分是坡耕地。遇上雨水多的年份,几场大雨就把庄稼冲得所剩无几。1999年,除了留点口粮田,杨正奎把8亩地都退了耕还了林。“头8年,每亩退耕地国家补贴160元。2008年开始,国家又延长了一个补贴周期,每亩补贴90元。这样一来,农民的积极性就大了,从那时候开始就大量退耕。”杨正奎说。
退耕还林之后,短时间内耕地少了,收入减了。于是,纳依村村民开始琢磨发展苹果产业增加收入。“想当年,下场大雨,地皮都扯没了,哪里还有肥?现在山上树多了,空气好了,植被好了,遇上暴雨心里也不害怕,种的苹果肯定要比以前好。”站在纳依村的山头,村民杨学林看着脚下这条绿树成荫、果木林立的沟壑感叹道。“自2000年以后,我们村里就把这里全部种成苹果树了。现在,老园幼园基本都在盛果期,平均每年户均收入能突破1万元,比种地肯定强很多。”
山川绿了,生态好了,乡村美了,农民富了,这是退耕还林后纳依村村民的共同感受,也是宜川县多年来认真贯彻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的体现和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宜川县退耕办副主任张放红介绍说,截至2016年5月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任务50.76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24.15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3.71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同时,该县形成了“林木抓果业、林草养畜禽、林景搞旅游”的生态富民发展模式,累计发展苹果26万亩,花椒4万亩,核桃5万亩,酥梨1万亩,农民收入由1979年的149元,增加到现在的11366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如张放红所说,农民有活路,林木才有生路。今后,他们会在守护生态环境这条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真正实现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