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2日,中央芭蕾舞团新创芭蕾舞剧《沂蒙三章》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以新一代芭蕾人的视角,重新诠释了“沂蒙红嫂”的故事。早在1973年,中央芭蕾舞团就曾创作芭蕾舞剧《沂蒙颂》。2017年,中芭又创作了芭蕾舞剧《沂蒙情》。几十年间,舞台上的“红嫂”换了一茬又一茬,作品的剧情也各不相同,唯一不变的,是红色故事对观众的吸引力。(5月8日《光明日报》)
从《沂蒙颂》到《沂蒙情》,再到如今的《沂蒙三章》,“沂蒙红嫂”的故事在几十年间经过不断的再加工、再创作,多次以全新的面貌重登舞台。虽然内容在变、舞美在变,但红色故事的吸引力始终长存,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观众,展现出长久的生命力。
“沂蒙红嫂”的故事之所以能够长久吸引人,除了故事本身富含真情,还得益于创作和演出团队在节目创作与编排中的用心用力。为了能够发掘出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甚至内心震撼的故事,创作团队深入革命圣地沂蒙山区进行采风,挖掘出很多充满故事性和温情的细节;为了能够尽可能真实地还原故事细节,演员们亲身下水体验“红嫂们”水中架桥的感觉,从而能够在舞台上进行真实还原;为了让节目更有吸引力,在芭蕾舞艺术中还大胆使用了激光、投影灯现代舞美手段,丰富表达方式,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之感。
从《沂蒙三章》跨越几十年的传承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红色题材深入人心的艺术魅力,感受到革命先驱伟大的责任感、使命感、集体主义精神。在故事内容、音乐舞美、服饰道具、舞台环境的不断变迁中,也体现出艺术发展的规律,重塑经典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常演常新,不断为经典赋予新时代的审美元素与表达方式,使经典穿越不同时代还能具备较强的观赏性,从而持续焕发活力。
近年来,包括影视剧、歌剧舞台上,也有不少经典之作被翻拍,但很多翻拍的结果往往差强人意,有的甚至称得上粗制滥造,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艺术创作中没有用心,没有抓住经典的内核,在对故事的加工创作和情感的挖掘塑造上没有把握住要点,不能给观众提供新鲜的感受,也无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样的翻拍是僵化的、机械的,难以给经典注入生命力。
无论是什么题材,在艺术创作中都要尊重艺术规律、贴近观众需求,学会站在观众的视角去思考,不仅要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更要贴合当代人的审美,这就需要用心用情去创作,既让观众从内心感受到故事所要传递的情感,也能够感受到创作者的付出与努力,从而赢得观众的认可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