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和老乡亲切合影(资料照片) ●总理和当年的老邻居亲切交谈(资料照片) ●周总理和当地群众亲切交谈(资料照片) ●周总理和工作人员在延安毛主席旧居前合影留念(资料照片) 1973年6月9日,一架执行外事任务的专用飞机在延安飞机场降落。当飞机的舱门打开后,欢迎的人们惊喜地发现,陪同越南客人到延安参观的竟是深受老区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于是,周总理回到延安的消息便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快的速度在这座高原山城不胫而走。
从6月9日早晨10点,周总理走下专机踏上延安的那一刻算起到次日早晨8点乘专机离开,周总理在延安停留了短短的22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延安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周总理的到来又在延安老百姓中产生了怎样的轰动效应?这些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走下飞机,周总理向延安地委领导和前来欢迎的群众说的第一句话是:“我又回到家里来了!”
是啊,“回家了!”对于这块红色的土地,周总理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和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年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倾注了深厚的感情;陌生,是因为周总理自1948年离开陕北以后日理万机,再没有来过延安。
到了延安,周总理陪同外宾在宾馆短暂休息后,马上前往与宾馆一墙之隔的凤凰山麓革命旧址参观。这时候,周总理回到延安的消息已经传开,延安的老百姓都想见他一面。因此,从宾馆到凤凰山革命旧址不到千米的距离已经被延安市民围得水泄不通,以至于在周总理一行参观结束返回宾馆的时候,连汽车都无法通过,他们不得不走过由武警战士保护的特别通道,周恩来总理和越南客人频频地向街道两旁的群众招手致意。此时,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热烈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对于延安的建设,周总理始终非常关注。早在1970年3月,他把陕西省委和延安地委的负责同志召集到北京开会,专题研究解决延安人民的温饱问题。“文化大革命”中,为了扩大延安的对外影响和方便国内外广大人民群众到延安参观,经周总理批准,还增加了北京到延安的航班。这次回到延安,如何让延安改变落后面貌,仍然是他关心的中心问题。
中午吃饭的时候,周恩来情意深长地对延安的领导同志说:“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延安的农业还很落后,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说完这话,他又向延安的领导同志提出了一个问题:“延安能不能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
时任地委书记的许效民和其他同志异口同声地说:“行!”
听到延安领导同志的这个保证后,周总理动情地说:“好!我就要你们这句话!”他马上叫服务员拿来茅台酒,给在座的延安领导同志每人斟了一杯。周总理动情地说:“为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干杯!”他还承诺:“你们五年粮食翻了番,我一定再来延安!”
周总理很激动。碰完杯,他又和在座的每个人一一握手。由于用力过大,双手碰到一起时竟然发出“啪啪”的响声。这个情景被服务员看到后在当地传开了。延安人民说:为了“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目标的实现,地委的领导和总理“击了掌”,在延安人民看来“击掌”就是发誓的意思:一诺千金,其意自明。
午饭后,大家都休息了,周总理却没有睡意。他悄悄叫上身边的工作人员开着一辆吉普车不声不响地向宝塔山驶去。他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在延安住了10年,没有上过宝塔山,在这里可以看到延安全景。”在宝塔山上,周总理环视延安全城,若有所思,他细细看着宝塔山一个牌子上面写的《复电》的内容。当看到“要保持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的文字时颇有感触地说:“战争的创伤恢复了,但是文化经济建设还有问题。农业落后,粮食没有过关,现在有不少同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够了,有的忘掉了。希望延安的同志恢复和发扬延安革命精神,加快步伐,把延安的建设迅速搞上去,把人民的生活搞好。”
下山的时候,不巧的是他乘坐的汽车在宝塔山下的南小河里因为熄火而动弹不得,当老百姓走上前观看时,意外发现车上坐着周总理,群众激动的情绪再一次高涨,以至于连鞋都顾不了脱就拥了上来,众人齐心协力把小车从河里抬了出来。周总理透过车窗向热情的群众招手致意。
“欢呼”“围路”“抬车”,延安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周总理的衷心爱戴。
人民的总理人民爱。从下午3点开始,周总理陪外宾参观枣园、杨家岭、王家坪革命旧址和新建的延安革命纪念馆,一直到下午6时返回住地,在此期间,他的车又多次被堵,在延安大桥,一堵就是20多分钟。每到此时,周总理都要掀开窗帘向群众挥手致意。事后,周总理笑着说:延安人民有挡车的习惯。他所说的挡车习惯是指1945年10月毛泽东从重庆返回延安时,延安人民欢迎毛泽东归来的情形。而这个习惯恰恰是对周总理重回延安的欢迎情绪的表露。
人民的总理爱人民。在枣园,他来到当年的老朋友高同有家问长问短,还把高同有特意介绍给越南客人说:这是我的老同志,打过胡宗南。在王家坪,他又见到了陕甘宁边区的劳动模范杨步浩,二人亲切地回忆起往事,他勉励延安人民要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搞好生产,不然还叫什么社会主义?
有数据表明,1973年延安有14个县,130万人口,当时农民人均粮食不足250公斤,年人均收入不到50元。周总理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晚上,在延安欢送外宾的晚宴上,他借祝酒的机会讲:感谢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并就政府对延安和陕北支持力度不够而承担责任,他最后还鼓励陕北人民无论如何要在三五年内搞上去,不然等于空话。他还对延安之外的榆林、绥德、米脂、吴堡、佳县、三边、横山等地的发展寄予厚望。
周总理的延安之行让人难忘。参与周总理此行出访的刘民立同志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这样记述了周总理此行的活动日程:“就6月9日访问延安这天来说,(总理)早上7点多起床,9点多乘飞机从西安出发飞往延安,白天参观、座谈,晚上陪同外宾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又找省、地区负责同志谈话。谈话结束时,已经是6月10日凌晨1点多了,这一天整整工作了18个小时,我清楚地记得那夜周总理谈话结束后和在场的同志一一握手告别。我看到周总理疲倦的身子,实在不忍心打扰总理,故意走在最后,但总理看到后仍然站在门口等我,当我抓着周总理亲切而软弱无力、热汗津津的双手时,我的心几乎碎了。”这就是我们日理万机的周总理!
6月10日上午10时,周总理陪同外宾登上飞机离开延安,临走时,他留给延安人民的最后一句话是:“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后来,人民才知道:1973年,敬爱的周总理身上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但他丝毫没有考虑自己,还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忘我地工作;他为延安的领导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而干杯;他承诺等到延安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的时候还会回来,他和延安的同志亲切交谈亲如一家……这一切让人们一想起来就为之动容。
在三年后那个料峭的早春,周总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许下的“延安建设好了我再来”的诺言也无法兑现,但他在延安度过的紧张的22小时却永远清晰地留在延安人民的记忆中。(文/侯党生摘自《党史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