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手们正在激情表演 ●西营信天游大舞台民歌表演 本报记者 思博海 通讯员 井娜
“早就听说安塞腰鼓有名,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虚传,太让人震撼了!”5月1日下午,来自成都的陈明明在冯家营村看完腰鼓表演后,高兴地说。
“五一”期间,像陈明明一样慕名来安塞参观旅游的人有17.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42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66.1%和69.2%。
2018年以来,安塞区按照“文化输出、旅游导入”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围绕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等民间文化“五张名片”,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农业+精准脱贫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打造“三村一园”,建成了“千人腰鼓”表演村、“东方毕加索”绘画村、“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和高桥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文化旅游呈现蓬勃发展良好势头。
1 打腰鼓能当饭吃,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
“自从去年5月份冯家营村‘千人腰鼓’表演常态化演出后,我就不出门打工了,在自己家门口就能挣到钱,光打腰鼓,一个月就能收入3000多元。”冯家营村村民李改红高兴地说。
“现在我们腰鼓手很有市场。”冯家营村的腰鼓队队长王俊明说,“我从12岁起就会打安塞腰鼓,一打就是40年,凭借打腰鼓的技艺,出过国,也买了车和房。二三十年前,安塞腰鼓只是逢年过节时的表演和娱乐,因为不能养家糊口,很多腰鼓手都改了行。如今,安塞腰鼓越来越受市场青睐,各种庆典、商演和比赛都会受邀,出现了大量的职业腰鼓手。每人每场演出能拿到100元左右的表演费,一个腰鼓手光表演每年能赚2-6万元。”
为了游客可以常态化欣赏到气势磅礴、令人震撼的安塞腰鼓,去年,冯家营村千人腰鼓大舞台正式启用,成为安塞区第一个集腰鼓、剪纸、民间绘画、民歌和陕北说书等为一体的陕北民俗文化综合演绎基地。
“冯家营村的这片土坡,就是专为游客设计的山地腰鼓表演区,同时也是冯家营民俗文化培训展示区。”安塞区白屏街道办党工委书记陈荣荣介绍说,冯家营村有腰鼓手240多名,年龄最大的87岁,最小的6岁,在这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无论是8到12人的小型舞台演出,还是上百人的广场演出,都能迅速组织起来。
2 来旅游的人多了,村民富了
5月1日下午1点,安塞区高桥镇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热闹非凡,一场震撼的腰鼓表演正在上演。除了观看演员们的精彩表演,游客还可以上台即兴表演,亲身体验安塞腰鼓的激情澎湃,近距离领略地道的黄土风情。
“这儿空气清新、景色迷人,确实不错。今天还有百人旗袍秀、大合唱,这不,我刚发了‘快手’,已经有好几个朋友说想来看看呢。”西安游客刘三开又拿起手机开始拍摄视频。
“我来南沟就是冲着这里的好环境、好风景来的。城市里待惯了,来这里看看油菜花、爱尔兰花,感觉心情一下子就变好了。还有孩子们喜欢的羊驼矮马、游乐园、各种特色美食,交通便利,农家乐里的饭菜味道好,旅游体验很不错。”甘肃游客戴乐说。
“2017年12月28日,在安塞区2018年元旦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延安市旅游局向南沟生态旅游景区颁发国家AAA级景区牌匾。现在,来南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5月1日至5月4日,南沟景区旅游人次达6.8万人次,同比增加了20.5%。”南沟镇副镇长张光红说。
昔日的穷山村,因为发展旅游产业,如今已经成为延安市民休闲的“后花园”,村民们也因此脱了贫、致了富。
从2015年起,三年多来,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累计投入4亿多元,建成了塞北牧场、矮化密植果园、观景平台、花样迷宫、旅游扶贫停车场、小木屋生态酒店、沙地摩托车、移民安置房、烧烤垂钓区、荷花池等多个项目。
如今,园区电力、通信、燃气等全部改造到位,园区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与日俱增,精准扶贫成效凸显。
“我们村真是发生了大变化!”说起南沟村现在的变化,不少村民都发出了感叹。“以前靠种地过日子,我们夫妻两个人一年到头也就收入两三千元。现在我们两口子都在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里打工,一个月就可以收入4000多元,再加上我入股的12亩苹果园,一年下来,收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提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邵艾亮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目前,全村46户贫困群众全部参与入股景区各个项目,并吸纳本村及邻村贫困户和群众300多人长期在景区务工增加收入,全面保障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务工就业等形式实现脱贫致富。
3 文农旅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新名片”
从落后的贫困山区到如今的旅游新城,从陕北不知名的小县城发展为远近闻名的“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歌之乡”“民间绘画之乡”和“曲艺之乡”,从安塞腰鼓的“一枝独秀”发展为全域旅游的遍地开花,安塞旅游走出了一条“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农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五一’小长假游客如织,这是对安塞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肯定,也是我们努力奋斗的动力。”安塞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说,2018年,安塞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06.6万人次,同比增长15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6亿元,同比增长301.5%,直接带动贫困群众350人,年人均增收达4.2万元以上,间接带动贫困群众242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8200元以上。
2018年以来,安塞区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坚持把文化旅游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将红色革命文化、黄土民俗文化、绿色生态文化元素植入旅游业,形成“产业围绕旅游抓、结构围绕旅游调、产品围绕旅游造、功能围绕旅游配、民生围绕旅游兴”的发展格局,通过安塞黄土风情文化旅游和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共享资源、共享市场,让文化走出去、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活起来,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市场深度融合,构筑起“一业兴多业、文旅促四化”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新版面。
结合市场和游客需求,组织了导游讲解员培训班,培养了大量素质高、态度好、技能硬的服务人员,开发出了以安塞兰花花民间手工艺精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文化企业,开发出腰鼓、剪纸、农民画三个系列的30多种文化旅游产品,并深度挖掘开发丹霞地貌自然资源、建设“塞北牧场”、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和红色革命旧址保护开发力度,创建全国统一战线教育基地22处,打造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让走进安塞的游客畅快游、舒心游,更大程度上提升“安塞游”的美誉度。
为全面擦亮安塞文化旅游新名片、丰富旅游新内涵,让缤纷多彩的安塞走出“深闺”,为世人所知晓,安塞区积极参加丝博会、文博会、陕西旅游商品展览会等重大节会;进一步宣传推介了安塞旅游。先后举办了“鼓舞安塞”系列春节文化活动、“黄土风情文化艺术节”、鼓乡大舞台、第二届中小学腰鼓大赛、南沟乡村旅游节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并同步在新华网、腾讯网、新浪网、陕西卫视、《延安日报》、延安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全面宣传,叫响了一张张安塞旅游新“名片”。
同时,为加快智慧旅游全域推进,安塞区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饭店、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开通安塞旅游官方微信,整合旅游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发布安塞旅游信息,提供必要的游览帮助服务。拓展完善平台服务功能,努力打造为游客提供网上浏览景区、购买商品、预定门票、预订宾馆客户和餐饮、远程观景等服务,实现“一部智能手机遍游安塞”;建立安塞旅游数据中心,完善数据采集体系,逐步形成一个旅游相关要素配置完备、能全面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综合性、开放性旅游目的地,适应大众化、社会化、自主化的旅游发展需要。
安塞区还加快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腰鼓山、冯家营、西营等景点、景区实现免费WiFi覆盖,为游客提供更贴心、更便捷的旅游服务体验。
成绩让人欣喜、催人奋进。如今的安塞,正努力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动力,让不断升温的文农旅融合发展路径成为推动村民脱贫致富的强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