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森(资料照片) 阅读提示 ■杨森短短的一生中,为党、为革命事业英勇战斗、无私奉献。他前后负伤7次,牺牲时脑部的子弹还未取出,他将一腔热血洒在了黄河岸边。
杨森,原名杨宗凯,陕西乾县人。中国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优秀的红军指挥员之一,对陕甘边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红二十六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在陕甘边区成立最早的一支正规红军。经常在淳化的马家山、蒋家山、白庙一带打土豪、分粮食,拯救贫苦农民。打击地方反动武装,开展游击战争,并秘密发展党员,组织农民赤卫军、贫农团,宣传动员农民起来革命,建立村政权和游击队,逐步打开了淳化北部地区的革命局面,成为渭北游击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外有优势的敌人进攻,内有“左”倾错误危害的严酷环境中,孤军奋战,忍辱负重,终于成功地保存了“硕果仅存”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长征提供了落脚点。
1934年4月22日拂晓,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师长刘志丹、政委杨森,率四十二师所属三团、四团(即骑兵团)夜袭国民党淳化县城,未能取胜,便沿润镇北上,经西沟、蒋家山撤退到了马家山、何家山一带休息。11点钟左右,配合四十二师一起行动的第三路游击队侦察发现甘咀村有陕西保安团何高候部的五、七两个连约两百余人,准备南下三原正在那里休息。红军骑兵团第一连在十里原也发现了这股敌人,情况报告到马家山红军指挥部,刘志丹、杨森决定消灭这股敌人,并立即下达了作战命令。
12点钟,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三团、四团各连队同时行动,骑兵从马家山西边翻沟到赵家村向南冲锋,步兵从李家村西翻沟攻击,少先队从甘咀村对面的蒙家村翻沟上来,正面进攻。战斗打响后,保安团何高候部惊慌万状,仓促应战,后龟缩到麦场上的围墙中和沿沟畔的矮墙下继续顽抗。由于甘咀村的东、西、南三面环沟,北面接原,加上土围墙给保安团何高候部做了掩护的屏障,易守难攻,红军多次冲锋,均未奏效。战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红军向保安团何高候部喊话:“你们被包围啦,快投降吧!”保安团不吭声继续顽抗。正在这时,骑兵一连从上庄子翻沟到崔家村,由南向北在保安团背后攻击。师政委杨森跳下战马,脱掉上衣,手提马刀,带两颗手榴弹,第一个冲上去,其他战士也跟着冲上去,土围墙终于被攻破,短兵相接,一阵刺刀拼杀后保安团死伤数十名,支持不住,不得不缴械投降。几个保安团士兵跳沟企图逃跑,红军数名战士穷追不舍,也跳下沟,将其击毙。
甘咀战斗,红军俘虏保安团何高候部士兵100余名,击毙30多名,缴获步枪100余支和许多马匹。政委杨森在这次战斗中负了重伤。
在红军指战员们的帮助下,淳化各村的贫农团、赤卫军、游击队、村会长组织相继建立。一大批贫苦农民和地方武装优秀指挥员参加了红军队伍,壮大了红军力量。
1934年2月至5月间,国民党陕甘两省军事当局调集兵力对陕甘边苏区进行了军事“围剿”。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在刘志丹和杨森的指挥下九战九捷,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重要胜利。
1935年8月间,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合,组成红十五军团,杨森任十五军团七十八师师长。这年8月间,进剿陕北红军的张学良东北军何立中师,在甘泉县的劳山被我军截击包围。在激烈的战斗中,敌军大部分被红军消灭了,而何立中带了一部分人固守在一个山峁上不投降,杨森当即脱下上衣,手提轻机枪,率领士兵,在敌人密集的炮火下,红军前仆后继地冲向敌指挥所,击毙敌师长何立中,歼敌4000多人。杨森参与指挥的著名的劳山战役,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西北苏区的大规模“围剿”作出了贡献。
劳山战役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执行者在西北苏区进行错误肃反。1935年10月,杨森被关进监狱,直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率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获释出狱,被中央派到红军大学学习。
1936年2月,红军开始渡河东征。杨森率部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担任沿河警戒,守卫主要渡口,保证东征红军与陕北苏区的后方通道。
5月初,东征红军回师陕北途中,杨森奉命带领两个连的兵力担任后卫,阻击晋绥军的追击,掩护中央领导和主力部队安全西渡。在完成任务退到黄河岸边时,晋绥军一部疯狂地追了上来,并抢占了渡口,红军一部被包围。面对紧逼而来的晋绥军,杨森坚定沉着,毫无畏惧,又一次使出在危急关头的习惯动作——脱掉上衣,站在部队前面对战士说:“我们要有勇气,一定要把敌人打垮!”战士们在他的激励下,信心倍增,同晋绥军反复拼杀了3个小时,终因敌众我寡,不少战士伤亡,杨森也身负重伤,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杨森短短的一生中,为党、为革命事业英勇战斗、无私奉献。他前后负伤7次,牺牲时脑部的子弹还未取出,他将一腔热血洒在了黄河岸边。
1957年杨森遗骨安葬在延安四八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