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产业变兴旺 致富有希望
——宜川县英旺乡啊道村发展小记
  本报记者 班姣 延媛 思博海
  55岁的冯兵台刚从果园回来,一边拍着身上的尘土,一边招呼我们。
  冯兵台是宜川县英旺乡啊道村村民。他说自己是“穷惯了”的人,每花一分钱都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早些年,他的4个孩子,两包方便面掰开一人吃半袋儿,就够娃娃们高兴一整天。家里的几亩玉米地,就是他的全部营生。冯兵台也寻思做点别的,可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哪也去不了。
  “后村的那孔土窑,我们一住就是几十年。村里的人都搬出来后,只有我们一家还住着。”冯兵台说,2008年,他们实在住不下去了,借了两万多元买了现在住的这4间平房,可背了一身债。每到年底,3000块钱的利息压得全家喘不过气,一家人每天掰着手指头算啥时候能还清。
  “几十年的苦光景,真是穷够了,我做梦都在想啥时候能过上好日子。”为此,冯兵台一直盼望着。
  脱贫攻坚给冯兵台撑起了一片天。得知村里要招工,他一路小跑过去报名,干起了公益岗的保洁员,一个月600元的工资,得空还能拾掇玉米地、苹果地。他的双手宽大、粗糙,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劲儿。每天提早到岗,中午还不耽误照顾92岁的老母亲。
  更多像冯兵台一样的村民,在扶贫项目中尝到了甜头,不仅有了工作,也发展了产业。在富庄自然村,村民赵东海正侍弄着大棚里的黄瓜。他掐掉藤蔓上泛黄的叶子,观察着黄瓜的长势。
  “最近这棚黄瓜得了双霉病,技术员给开了药,不出几天估计就好了。”35岁的赵东海如今有两座大棚,分别种植黄瓜、豆角、西红柿,一年下来收入有好几万元。
  村民张小燕种植了几年大棚蔬菜后,已经不满足于每年一两万元的收入。今年,她大胆尝试种植草莓。
  “我的草莓从1月份开始上市,一斤60元,来采摘的人还真不少,两棚下来收入六七万元没问题。”谈到如今的收入,张小燕感慨:“日子真是一天比一天好过了!”
  村干部孙建旗被村里人称为“致富能手”。看着满棚绿油油的黄瓜,他难掩内心的喜悦:“我们这一片108个棚,西瓜、香瓜、火龙果、草莓、番茄、西红柿,要啥有啥,村民收入一个比一个高。”
  啊道村的变化,不仅体现在产业发展上,更体现在村容村貌上。
  村庄变美了,水泥路将村民送到家门口,结束了雨天泥泞、车轮下陷的尴尬;路灯亮了,村民告别了多年摸黑走路、害怕出门的担忧。村民们高兴地说:“这路灯真亮堂,照得我这心窝儿里也亮堂!”
  冯兵台家里,原本沾着煤灰的灶台全部贴上了瓷砖,抹布一擦,光洁明亮。被煤烟熏黑的墙壁重新粉刷了,露着横梁和土砖的屋顶也做了吊顶。经过改厨、改厕、危房改造后,用老母亲贾清真的话说,“在村里也有了当市民的得意”。
  同时,啊道振兴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英旺源丰果牧业有限公司、博涛工贸等的建起,使村民每户有4300元分红收益不说,还能在项目里务工、家门口就业。
  2016年冬天对营村而言,是个温暖的冬天。经过村委会统计核实,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00人,其中已脱贫27户87人。
  啊道村实现了全面脱贫!
  “这消息就跟那号角似的,把大伙一个个都给吹振奋了!”英旺乡社会保障服务站站长康宇说。
  春天的气息催人奋进。2019年啊道村发展新规划已跃然纸上。
  “我们预计2019年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11580元,2020年可达13650元。”康宇介绍,“玉米深加工产业让贫困户天天有钱挣,日子越过越好!”
  “改基础,强产业,学技术。收入连增,怎能不喜上眉梢?‘爱心超市’办好,集体经济盘活,发展得保障。眼看小康到,百姓齐欢笑。”在啊道村村委会墙上,贴着一首改编的《水调歌头·忆啊道脱贫路》。旁边,一张贫困户全家福的照片上,老人、小孩喜笑颜开。
  记者手记
  只要有勇气和决心,就能过好光景

  王福正28000、赵福庆16000、朱建来12000……
  在啊道村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村民的收入被统计在册。
  连日来的采访,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温室大棚里,抑或是在老乡家中,记者都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受到他们靠自己双手改变生活、改变命运的欣喜和满足。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老百姓、贫困户才是打赢这场战役的“主力军”。只要有改变生活的勇气和决心,就没有过不好的光景。
  “决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党和政府的这句承诺掷地有声,千千万万名基层干部,正在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勤劳和智慧,带领百姓绘就生活的新图景。
  这一次,生活给予他们的印迹是富裕、是温暖、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