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全体合影 ●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同志在鲁艺窑洞前的空地上对全体师生作重要讲话 ●各地青年奔赴延安 ●鲁艺桥儿沟校址 ●1939年5月,冼星海指挥鲁艺师生排练《黄河大合唱》 ●文化俱乐部举办“延安星期音乐会” ●1941年,延安民众剧团演出《十二把镰刀》剧照 ●1940年,鲁艺实验剧团演出《日出》剧照 ●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的《三打祝家庄》剧照 前言 黄土地,红延安,绿陕北。延安是一片神奇的文化热土。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千上万的海内外爱国青年、文学艺术家们奔赴延安,与来自长征和本土的文艺工作者们集结成一支“以笔为枪”的革命文艺队伍。他们沿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的方向和道路,足迹遍布陕甘宁边区和抗日根据地,深入生活,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艺抗战活动,为民族解放和人民福祉奉献出青春热血,创作出了大批具有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精神并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经典。
延安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德艺双馨的革命文艺家,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建设时期,他们都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和先倡者,引领着文艺队伍出精品、促繁荣,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活动及其文学艺术成就,是民族觉醒的号角,是时代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丰碑。
延安文艺发展之路
延安,全国抗战文艺运动的中心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历经长征到达陕北,苏区红色革命文艺的火种也经历了万里长征,在西北高原上落脚,拉开了延安文艺新的序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延安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大批抗日爱国文艺家和知识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纷纷奔赴延安。他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战文艺运动,为抗战服务。
延安,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抗战文艺运动的中心。
“鲁艺”,抗战文艺运动的旗帜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
抗战八年,“鲁艺”作为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培养了大批抗战文艺干部,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政治斗争相结合、与艺术提高相结合,开创了中国文化教育的新途径,发挥了抗战文艺的领军作用。
延安文艺座谈会,一个全新的开端
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随着困难时期的到来,活跃发展中的延安文艺界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和争论。
为寻求文艺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全党工作的方法,1942年5月,在全党整风运动期间,文艺界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制定了党领导文艺界的纲领性文件——《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从此,延安文艺运动有了成熟的理论、政策作指导,延安文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向民间学习,延安文艺大繁荣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在思想感情和工作方法上发生了根本改变。
一批又一批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向民间学习,从人民生活和实践中汲取艺术灵感,创作出了一大批思想明确、艺术精湛的经典文学艺术作品。
延安文艺进入了大繁荣时期。
新中国文艺,从延安出发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宣告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根据党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延安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组成了革命文艺队伍,陆续奔赴华北、东北等新区,配合解放大军进行宣传动员工作。
在人民战争的前沿,“延安文艺工作者”们弘扬延安文艺精神,继续播撒种子,迎来了新中国文艺的新硕硕果。
百家争鸣——延安时期文艺社团
1.中国文艺协会
1936年11月22日,中国文艺协会在保安(今志丹县)成立。这是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建立的第一个综合性文艺组织,旨在“培养无产者作家,创作工农大众的文艺”。1937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文协成立后,该会停止活动。
2.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
1937年11月14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边区文协”,初称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艾思奇、吴玉章、柯仲平先后任主任。这是陕甘宁边区文化运动总的领导机关,下设20多个团体会员。1940年1月,召开边区文协第一次代表大会。1942年1月,陕甘宁边区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后,文协归文委领导。
3.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
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救亡协会(“音协”),1938年1月9日成立,1939年逐渐展开工作。属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领导。冼星海、吕骥先后任音协主席。其主要工作是举办音乐会,鼓励音乐创作,组织开展音乐理论研讨会等。
4.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者协会
延安美术工作者协会(“延安美协”),1939年2月7日成立。1939年4月29日更名为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者协会(“边区美协”)。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主办美术展览,开展美术理论研讨,交流美术创作经验。1943年初,延安美术家纷纷下乡,边区美协的工作暂告结束。
5.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边区分会 中华戏剧界抗敌协会边区分会(“边区剧协”),1939年2月10日成立,主要职责是研讨戏剧艺术发展问题,培训戏剧艺术专门人才,推动边区戏剧事业发展,创办会刊《边区戏剧》。
6.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
作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支机构,其前身是1938年9月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联合会(“文联”)。1939年5月,边区文联更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文抗”)。延安“文抗”初为边区文协团体会员,1941年7月成为独立文艺团体,同时接受重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领导。
7.鲁迅艺术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鲁艺”),1938年4月在延安成立,1940年改称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并入延安大学,改称鲁迅文艺学院。作为中共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教育机构,其办学宗旨是,培养抗战艺术干部,提高抗战艺术的技术水平,发挥艺术参加抗战的最大效能。迄至1945年11月,该院共招收培养六期正式学员685人,短期进修培训学员近千人,为抗战输送了大量优秀文艺人才。
8.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民众剧团”),1938年7月4日成立于延安文化沟,隶属陕甘宁边区文协,长期坚持在边区乡村文艺演出,迄至1946年8月,共走进23个县、190个乡镇村庄,演出1475场次,观众达260余万人次。1949年奉调入驻西安,更名为西北民众剧团,为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
9.西北文艺工作团
西北文艺工作团(“西工团”),1941年12月由陕北公学文艺工作团改制而成,直属中共中央西北局领导,坚持到农村巡回演出,受到边区群众好评。1943年,延安杂技团、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并入其中。1949年5月结束在延安的活动,1952年改制为陕西省歌舞剧院。
10.延安青年艺术剧院
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延安青艺”),1941年9月由西北青年救国会总剧团改制而成,由中央青委和文委共同组织的理事会领导。其宗旨为积极发展剧场艺术,掌握中国典型,介绍世界名剧及理论,实现延安话剧活动的专门化、职业化、正规化,提高观众对戏剧的欣赏批评能力,为奠定中国的、民族的演剧活动尽力。该团整合上海小小流动剧团、四川旅外剧人抗敌演剧队等机构,下设儿童艺术学园。
11.延安电影团
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延安电影团”)。1938年9月初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第一个电影和图片拍摄机构,全称“八路军总政治电影团”,隶属八路军总政治部。延安时期,延安电影团克服极端艰苦的物质条件拍摄了反映党政军民活动的近30部电影纪录片,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图片资料,记录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电影骨干。1945年抗战胜利后,电影团成员分批转赴东北开展接收日本“伪满映”公司、组建东北电影制片厂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前夕,电影团骨干力量又调往北平,组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2.鲁迅研究会
1941年1月15日成立,旨在推动并加强鲁迅研究工作,学习和发扬鲁迅精神,继承鲁迅文化遗产,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该会编辑出版《鲁迅论文选集》《鲁迅研究丛刊》《鲁迅研究特刊》《鲁迅小说选集》,绘制鲁迅大幅油画像,设立“鲁迅文化基金”,帮助文化人创作和生活。
13.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
1939年3月,鲁艺音乐系师生成立民歌研究会,1941年改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该会主持开展民歌采集活动,到1942年年底,共采集民歌2000余首,编辑出版了10余种民歌集。
14.中央研究院中国文艺研究室
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于1941年8月成立。中央研究院前身是马列学院。1941年8月,为贯彻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指示精神,加强对中国现状和历史的研究,马列学院更名为中央研究院,下辖中国文艺研究室等9个研究室。1943年5月4日,该院改组为“中央党校第三部”。
15.抗大文艺工作团
抗大文艺工作团(“抗大文工团”),1939年元旦成立,隶属政治部宣传科领导。1939年秋至1943年初,该团部分人员随抗大总校赴太行山地区在部队宣传演出。抗战胜利后,抗大撤离延安,抗大文工团结束活动。
16.延安文化俱乐部
延安文化俱乐部,1940年3月成立,属边区文协领导,萧三任主任,陈明负责日常事务,主办多种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1943年4月停止工作。
结束语
延安文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史极为重要的一章。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理论结晶,是中国革命文艺史上的一座丰碑。延安时期形成的文艺来自人民生活,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家要和人民相结合的精神已成为中国文艺史上的路标。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的理论总结和思想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思想光芒,是指导文艺工作和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时代在召唤,人民在期待,文艺工作要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本文由刘妮、王红梅及 本报记者 郑鹏 采访整理,图片来源于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