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县城一角 农户刚捕捞的大闸蟹 崾崄乡白城桥村的螃蟹池 ●苜渠村村民吕根强把垃圾丢进垃圾桶 村民清理池塘里的垃圾 本报记者 朱佳雨 通讯员 张冰 陈为路
缤纷五月,多彩黄龙,万木欣荣,馥郁芬芳。鸟儿声声里,一个又一个乡村正在奋力描绘美丽家园、美好生活的愿景,呈现出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新景象。
高点谋划、高位推进,黄龙县完成《黄龙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0)》编写,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结合县情实际,抓点带面,推动乡村振兴工作循序渐进。黄龙23个生态乡村、10个美丽宜居乡村完成对标建设任务,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提标建设成效显著。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按照“首年集中力量建基础、次年乡风文明再提升”的思路,新增榆树河、木昌桥、神玉等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梁家河、圪崂、党安新村等7个新民风示范村提标,发挥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等作用,推动移风易俗。
盛日寻芳“绿洲”间,无边光景一时新。一幅生态美、村庄美、生活美、乡风美的水乡田园画卷壮阔铺展。
兴产业 强支撑 “新型主体”串起千家万户
5月7日,崾崄乡白城桥村,青山绿水之间,有一只白鹳在池边觅食,14个螃蟹池孕育着今年的螃蟹,也孕育着今年全村的谋生希望。“去年我的8个螃蟹池,一年就卖出了30多万元的好价钱。”一大早,来到螃蟹池的李喜军回忆起去年的收入,干劲更足了,查看螃蟹脱壳情况,赶走附近啄食螃蟹的鸟儿,忙得不可开交。
“以前这片空地村民都种玉米,一年下来,一亩地才能收入500元,现在养殖螃蟹,游客车辆直接开到池塘边。”崾崄乡党委书记朱宏涛说,基础设施的完善,推动崾崄乡螃蟹产业发展。
黄龙县乡村振兴的东风吹来,白城桥村焕然一新。生产路修好了,沟渠通畅了,村前屋后变美了,村民干劲越来越足了。听说李喜军去年的螃蟹大卖,村民纷纷入股螃蟹养殖。今年,崾崄乡的螃蟹养殖已发展到32个池子。
“去年,最大的螃蟹达到了7两,一只就能卖50元。这几年,螃蟹市场行情越来越好,大家逐渐接受‘陕北也能养出好螃蟹’的观念,富起来的村民越来越多。”朱宏涛自信的笑容蕴藏另一层深意: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崾崄乡把产业培育作为头等大事,立足现有基础,挖掘资源禀赋,打造特色产业,筑牢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生态农业后整理模式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衔接市场,是产业兴旺的“牛鼻子”。崾崄乡为螃蟹注册“施肤龙蟹”的商标,每个螃蟹都有独立的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立即获知螃蟹的产地和水池情况。
“村民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不光有土地流转、入股的收入,还可以在这里打工,一人一天150元。”黄龙县秦峰寺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主管李喜民说。
崾崄乡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民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以产业带动农民致富。特别把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扭在一起抓,仅白城桥镇精准扶贫户,每人今年就能分到1000元到2000元。
自发展全域旅游以来,黄龙县按照“苹果产业抓升级、核桃产业抓加工、中蜂产业抓品牌、药材产业抓规模、特色产业促旅游、全县农业强生态”的生态农业后整理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业兴带动百业兴,催生新业态,按照“4+X”的经营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蜂蜜、核桃、连翘茶、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打开了销路,让群众对脱贫致富更有信心,既保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又创造了黄土高坡就是金坡银坡。
不仅如此,黄龙县建立乡村振兴项目库,将乡镇拟建的总投资9680.4万元的84个项目全部入库,积极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联系,做好项目前期包装和申报工作,并持续跟进争取,力争项目落户黄龙。
美环境 “种”风景 唤回美丽田园诗情画意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田园风光,诗情画意,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向往之所。
走进圪台乡镇苜渠村,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乡村图景便徐徐铺展在眼前:一池小溪缓缓流淌,一片绿林郁郁葱葱,一条步道蜿蜒林间,几处儿童娱乐设施错落有致,正是古韵深厚的陕北田园。
人行绿荫里,恍在画中游。巨变的乡村迷住了过往游客的眼,也勾住了不少人回乡的心。很多村民早已进城,但这两年,回乡一次就眼馋一次,“这里空气好,环境好,真想回家住到老。”
很多人没想到故乡会有如此巨变。毕竟,记忆中的苜渠村还只是一个小山村:到处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房前屋后是东一堆、西一摞的旱厕窝棚,村里的荒坡杂草丛生,透露着荒芜与凋敝。
变化始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绿色是乡村振兴的底色,也要成为我们村的特色与亮色。”实施乡村振兴,圪台乡政府思维清晰,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按照“一村一品一景”原则,开展“三清一改”行动,大力整治乱丢乱排,建设美丽乡村,向脏乱差开刀,向“白富美”看齐。
5月4日,在大队部活动室,每月的“板凳大会”照常召开,“明天大家一家出一个人清扫河道,谁拉土?谁出车?咱现在就确定了。”苜渠村人武部长刘建军热情地组织村民,村民也都纷纷响应,“我们掌柜出车。”“我儿子拉土。”……
“太棒了,必须点赞!”看着周围的男女老少都在清理生活垃圾、沟渠槽堰、畜禽养殖粪污等后,圪台乡苜渠村的村民吕根强拍手叫好。他说:“经过建设和治理,苜渠村已成为市民踏青休闲的一个好去处,但仍有一些卫生死角大煞风景。而村庄清洁行动的集中攻坚让苜渠村景更靓,让居住环境更美。”
这是“三清一改”工作的缩影。“全镇集中开展针对包括道路、河流、沟渠、田野、村庄、旱厕等在内的‘三清一改’集中整治行动,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也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必然路径。”圪台乡人大主席白少琛介绍说。
美环境,“种”风景,不只是苜渠村。2019年,黄龙县按照一个规划引领,紧抓农旅融合、绿色发展两条工作主线,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多产融合兴旺、全方位壮大村组集体经济三大重点工程,逐步形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投入机制完善、农村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完善的四大保障体系。以“优化提升特色产业、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完善治理体系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体系”四个重点,打造白马滩镇神玉村、圪台乡杜岭村、崾崄乡白城桥村、三岔镇木昌桥村、石堡镇榆树河村、瓦子街镇蔡家川村、界头庙镇小裕村等7个村。
防污染 护蓝天 绿色生活助推绿色发展
走进白马滩镇屹崂村,充满当地特色的乡村大舞台掩映着炊烟袅袅的村庄,原生态的石桌茅草亭、土墙皮下的黑褐色瓦罐、挂满枝头红彤彤的柿子、古朴洁净的院落,对游客们来说,在这里不仅有乡愁,更是诗和远方。
实施乡村振兴以来,圪崂村以“印象圪崂”文化名片出现在游人面前,“民宿+文化”“民宿+设施观光农业”为主题的休闲乡村旅游模式,让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发展成本。吃绿水饭,赚绿色钱,杜绝污染、守护青山绿水成为黄龙乡镇振兴的一大亮点。
本着“绿色资源是永不贬值的资源,绿色福利是最持久的福利”的认识,黄龙县全面强化乡村污染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县、乡“河长制”,并顺利通过省市验收,新建乡村污水处理站12处,改造铺设城乡污水管网24公里,禁养区养殖场搬迁8处,加油站改造3家,使出境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Ⅲ类。实施小南沟流域综合治理、“大棚房”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完成营造林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8.31平方公里,土地综合整治1.4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4950亩。城区烟煤、扬尘等专项治理和农村秸秆禁燃还田深入推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0天,综合指数位居陕北县区首位。森林防火持续向好,连续8年荣获全市森林防火先进集体。
不仅如此,在农业防污治理方面,黄龙县也下足了功夫,黄龙县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成立了农业污染普查领导小组,制订面源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落实了工作经费,7个乡镇和相关单位就黄龙县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承诺监督,抽调了15名指导员和普查员,完成了种业13种模式102个样点调查,采集农产品样品12个,均已报送上级业务部门。
在界头庙镇界头庙村、小峪村,建设120立方米沼气养殖小区各1个。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保护行动,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项目重点区及禁烧区达到98%,保护性耕地实施面积达到85%以上。
绿色发展需要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眼下,石堡镇城西社区的居民牛明兰正改变过去随手倒垃圾的习惯,她拿着刚从“银行”兑换来的两瓶洗发水跟同伴们闲聊。刚从农村老家探亲回来的她告诉大家,农村的“垃圾兑换银行”跟城里一模一样。
原来,鉴于首家“垃圾兑换银行”起到的积极作用,黄龙各个乡镇竞相刮起了垃圾分类旋风。村民们说,“村里还可以兑换牙膏、盐、醋,特别实惠!”
垃圾是放错了的资源。“垃圾兑换银行”立足生活实际,将常见的生活垃圾分为了2大类27种,号召居民按照分类将垃圾存入“银行”,累计相应的积分存入专用存折,零存整取,再兑换成相应的商品。同样,垃圾兑换的商品也是根据群众日常生活所需而采购的,包括粮、油、酱、醋、洗衣液、牙膏、锅、烧水壶等在内的50多种商品。
“我们小时候,河里清澈见底,夏天经常在河里嬉戏玩耍。”一片绿色,几多儿时情。茶余饭后,老人们期待着更好的青山绿水、更惬意的诗意栖居。
唤醒永远的乡愁,推进绿色发展,黄龙县乡村振兴之歌充满了浓郁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