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当代东方的军事理论巨著(下)
  阅读提示
  ■毛泽东连续用了八天九夜的时间,奋笔疾书,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分析,一层逻辑一层逻辑地推理,终于形成了五万多字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著名文稿《论持久战》。《论持久战》已经问世70多年了,现在来看,它的很多哲学层面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今天仍有着非常高的指导意义。
  接下来的一天,毛泽东病倒了,头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医生过来仔细检查一番后,说没有别的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的。医生给毛泽东开了些药,一再劝说毛泽东要注意好好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了一天。但是心里总是惦念着文稿的事,还没有等病好,就又坐到写字桌前,一手托着头全神贯注地继续写起来了。
  一天半夜,毛泽东把翟作军叫去,交给他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他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翟作军一看,卷卷上写的是徐冰同志的名字,再看毛泽东桌子上的那些纸头也没有了,估计是写完了。翟作军拿好卷卷,返身回自己的屋子带上枪,就拼命向清凉山跑去。一路上,翟作军高兴地对自己说:“这回好了,主席可以好好休息休息了。”谁知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解放社给主席送来了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这时,翟作军才知道主席前些日子写的原来是《论持久战》。毛泽东拿到这叠书以后,瘦削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吩咐翟作军立即把这些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请大家提提意见,准备再做进一步的修改。当翟作军兴高采烈夹着书往外去分送时,窗纸上已经透进白蒙蒙的光,天快亮了。
  就这样,毛泽东连续用了八天九夜的时间,奋笔疾书,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分析,一层逻辑一层逻辑地推理,终于形成了五万多字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著名文稿《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演讲稿经过毛泽东整理修改后,先在延安油印;1938年7月1日,在延安《解放》第43、44期合刊正式刊出;当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单行本,封面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书名,扉页是毛泽东的亲笔题词:“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坚持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是中国的。”此后,各根据地也相继印发了单行本。1938年7月25日,汉口的新华日报馆出版了单行本,重庆、桂林、西安等地的新华日报馆也相继出版了单行本,《论持久战》在国统区正式发行。
  《论持久战》客观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指出了“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之,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抗日战争必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战争形势和为取得抗战胜利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通过“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的战争形式获得“积小胜为大胜,用空间换时间”的正确抗战方针,特别强调了政治动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最后得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的结论。
  《论持久战》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的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娴熟应用和对抗日战争的透彻分析,赢得了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内高级干部的赞誉。吴玉章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陈云1941年10月8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过去我认为毛泽东在军事上很行”“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后,我了解到毛泽东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
  《论持久战》印刷出来不久,周恩来就把书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成英文,以便在海外发行。宋庆龄收到这部书后,认真地读了两遍,她深为毛泽东的深刻分析和高远眼光所折服,立即找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了英文,准备在海外出版。毛泽东得知后,特意为英文本写了序言:“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利益,也为了世界利益。”毛泽东的这一期望得到了回应。《论持久战》的英文本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本,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俄文版的《论持久战》。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官史迪威将军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浴血奋战及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认定抗战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向中共提供有限数量的武器装备,加快胜利的到来。时任共产国际执委会总书记兼管中国事务的季米特洛夫在仔细阅读了《论持久战》后,对毛泽东精辟的分析、科学的论断拍手叫绝,并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高度赞扬:“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一位外国记者评论说:“不管他们对于共产党的看法怎样,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是谁,大部分的中国人现在都承认,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并且无误地描绘了未来的一般轮廓。”
  《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国民党中也引起了很大震动。号称“小诸葛”的国民党最高统帅部副总参谋长白崇禧从周恩来处了解到《论持久战》的基本精神后极为赞赏,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证明了《论持久战》所揭示的中国抗战规律和英明预见的正确性,《论持久战》因此而名垂青史,成为了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论持久战》已经问世70多年了,现在来看,它的很多哲学层面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对今天仍有着非常高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个奋斗过程中,《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同样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选自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红色延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