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秦(右一)正在指导川道群众发展致富产业 通讯员 李文振 本报记者 雷荣
张艳秦出生在宜川、生长在宜川,那是黄河流经的地方,素来有名的“牡丹之乡”。
黄河滔滔、牡丹飘香。和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一样,所有见过张艳秦的人都不会吝惜溢美之词:勤奋、热情、执着、坚韧……
吃财政的“农民”、懂技术的“保姆”,当过果农、做过销售。这位市三八红旗手、宜川少有的果业女专家,在二十多年的寒来暑往中、风餐露宿里,在高原沃土上,用青春书写着人生最美的篇章。
1 吃财政的“农民” 张艳秦的经历,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泥土气息。
1998年,刚从延安农校园艺专业毕业的张艳秦,背着简单的行李,来到了秋林乡政府,成为一名让周围人羡慕的国家干部。
刚一上班,张艳秦就负责全乡的苹果产业开发技术指导,一年四季都待在农村,和果农打交道,干着又脏又累的活,被人调侃为吃财政的“农民”。
面对别人的调侃,张艳秦倔劲上来了,非要干出一番事业不可。为了把果业科技知识送到果农手中,张艳秦春夏秋冬顶风寒、冒烈日,走村进户、到处奔波。
渐渐地,张艳秦也从一名有理论知识的学生成长为果树管理的“多面手”,每次遇到关于果树的重要问题,她都会冲在最前面。
2001年秋冬时节,宜川县大部分苹果园出现了果实着色差、早期落叶病等问题,县上及时组织成立工作队,全面推行果树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管理技术。
张艳秦作为技术专家首当其冲,接到通知后,她便立即奔赴田间地头,与果农一起抢救问题果园。
“要想使‘视树如命’的果农,心甘情愿地把主枝锯掉,那真是太难了。”张艳秦说,当时她并没有意识到工作的艰辛。“我们到村进组召开培训会,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劝说,一个目的就是更新群众观念,尽快抢救果园。”
饿了啃一口馒头咬一口饼,渴了喝一杯白开水。那段时间,张艳秦顶风冒雪坚持在果园一线,熬过果农的种种不理解和责难,最终完成了果园间伐4万亩,提干落头2万亩任务。
“苦累无所谓,最主要的是挽回了果农的损失。”张艳秦说。
2 果农的“科技保姆” 随着苹果效益的提高,群众务果的积极性也随之高涨,外出打工者也陆续返乡。全县果业栽植规模逐年扩大,果业产值成为农民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宜川苹果产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农村群众居住分散、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发展与机制建制比例严重失调,以及技术推广普遍存在“线断、网破、人散、作战能力弱”等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并不缺少技术和科技成果,而是缺乏专业技术员、技术推广的途径和手段。”多年在果园里摸爬滚打,张艳秦对于问题看得很清楚,“要强化管理和培养果业技术员,打造专业的技术平台。”
为让果农不仅知道怎样干,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干,张艳秦创造性提出“农民的事情,农民办;果农的产业,果农干”的发展思路,在农民中优选果树技术员,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
截至目前,全县依托“110”产业技术培训体系,累计开展实用技术、产业政策等培训429场次3.12万人次。
“这些农民技术员,解决了群众生产上的技术缺陷,消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实现了科技改变贫困现状的愿望,也为全县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张艳秦说。
3 果品销售“经纪人”
联系主办方、布置展馆、安排推介会……3月22日,在粤陕合作·2019陕西苹果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宣传推介活动开幕前夕,展馆内一个年轻身影正忙碌地跑前跑后,她就是张艳秦。
“这次推介活动事关我们宜川的苹果能否顺利打入大湾区市场。越到最后越要认真仔细,一刻也不能放松。”张艳秦沙哑着声音说道。
为了做好这次苹果宣传推介活动,张艳秦早在两个星期前就已经着手准备,白天沟通对接宣传推介的相关事情,晚上安排展馆布展情况,好几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了。
“等整个活动完了,我就去美美睡一觉!”张艳秦说,自从2014年由技术服务人员转为果品营销人员后,她变得越来越忙了。
“参加洽谈会、交易会、农高会、农博会、以购代捐扶贫活动……”说起苹果销售活动,张艳秦如数家珍,记得清清楚楚。她说:“看到每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我们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我们的汗水和泪水没有白流。”
如今,延安苹果·宜川产地的品牌效应已经显现,全国已建成103个销售窗口和专卖店,并吸引了香港互生、京东、惠农等一大批知名商业平台落户宜川,为果品走入高端市场寻到新平台,为果农增收致富拓宽新途径。
“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的宜川苹果将会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张艳秦满怀信心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