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扛好新时代的“老镢头”
侯秀珍老人给外孙讲述两把老镢头两代人的奋斗故事。本报记者祁小军摄
  本报记者 孙文珍 干雄焱
  “如(呀)今的南泥湾,与(呀)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
  6月的南泥湾,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青山叠翠,鲜花满川。稻田里,插秧机欢快地驶过,一排排绿茵茵的秧苗整齐地“站”在水田里,像整装待发的士兵。
  刚从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馆参观出来的大学生朱学亮,看着来回忙碌的插秧机感慨地说,从大生产运动的“老镢头”,到现在的机器耕播,南泥湾的沟沟川川依然呈现着“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好江南”模样!
  看得出来,这次“初心之旅”,南泥湾的老镢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朱学亮说,一进入南泥湾大生产运动展馆,迎面而来的一尊雕像特别令人震撼:两位身着军装的八路军战士与头顶白羊肚手巾的老农,正挥舞着镢头奋力开挖。那气势、那劲头,让人感觉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南泥湾的老镢头,是决胜困难的时代见证。
  两把镢头写春秋
  在南泥湾镇南泥湾村,74岁的侯秀珍老人珍藏着两件宝贝——两把磨得又短又秃的老镢头。
  有趣的是,两把老镢头,一把曾用来开荒,另一把用来栽树。
  一把老镢头,一尺宽的镢口磨损得只有4寸许,镢把溜光,隐隐地还渗着油汗。这把老镢头,已是侯秀珍老人家里的“传家宝”。它是侯秀珍的公公、时任359旅719团9连副连长的刘宝斋开荒时用过的老镢头。
  这把老镢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随着侯秀珍的讲述,波澜壮阔的南泥湾大生产往事,闪现在人们眼前——
  “南泥湾呀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圆百里山连山,只见梢林不见天。狼豹黄羊满山窜,一片荒凉少人烟。”刘宝斋和359旅的战友们刚到南泥湾时,面临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战士们就砍梢林开荒地——开垦山地种黄豆,开垦旱地种玉米,开垦水田种水稻,一把镢头白天开荒地,晚上掏窑洞,困了累了,就在梢林里搭个草棚安家;渴了饿了,就摘野果代粮充饥……
  “开荒好比上火线,没有后退永向前;困难虽有千百万,它怕咱干劲冲上天。”一把把老镢头,一曲曲凯歌传。据史料记载:为了加快生产进度,提高劳动效率,指战员们展开了劳动竞赛。718团模范班长李位,在一次全团组织的175名突击手开荒竞赛中,创造了日开荒3亩6分7的纪录;后来,教导营第一队三排长刘顺清、补充团战士尹光普,又很快以4亩1分1、4亩2分8的成绩超过了他。359旅供给部政委罗章,把家乡江西耕种水稻的经验带来,使南泥湾有了稻田……
  镢头磨短了,南泥湾变样了!经过艰苦奋斗,昔日荒草丛生、沼泽遍布的烂泥湾换了“容颜”:粮食大丰收,瓜菜堆如山,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布满山,南泥湾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1943年10月,毛主席在视察南泥湾时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就低头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们没有外援,假定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要以自力更生为主。”
  “面对困境,359旅的战士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用嘹亮的歌声唤醒沉睡百年的土地,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片片良田。”到1944年底,南泥湾粮食种植面积已达26万多亩,并于当年向陕甘宁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0000石,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军队向政府缴纳公粮的先例。
  在刘宝斋老人的教育影响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侯秀珍的心里扎下了根。1999年,延安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侯秀珍二话不说,就扛着老镢头上了山,在当地三台庄栽了3年树。与侯秀珍一样,勤劳的延安人民挥舞着老镢头,变“兄妹开荒”为“兄妹种树”,多年迎难攻坚,硬是将陕西的绿色“发际线”整整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黄土高原实现了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的历史性突破。
  从父辈开荒到后辈的种树,南泥湾的每一把老镢头,都有讲不完的感人故事,都激荡着“守住红色江山,守住人民幸福,守住革命传统”的动人旋律。
  扛好新时代的“老镢头”
  侯秀珍告诉记者,她的公公16岁参加革命,1937年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42年编入359旅九团九连赴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返城工作的机会,自愿留守在南泥湾,又扛起老镢头,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
  侯秀珍说:“父亲是第一批走进南泥湾垦荒的人,大生产运动结束后,他就留在这里继续建设南泥湾,坚守在自己战斗过的阵地上,直至1984年去世。”“新中国成立了,好多战友都没能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这一天,我很幸运地看到了,就很满足。我要守好这块土地,守好南泥湾。”侯秀珍对公公刘宝斋的话至今记忆犹新。
  守好南泥湾,建设好南泥湾,有着42年党龄的侯秀珍说,这个职责和使命,她一刻也不敢忘记。侯秀珍当了13年村委会主任、2年村党支部书记,早已成了村民的贴心人。为村上的事操劳之余,她还主动担当起南泥湾精神的宣讲职责。上了年纪后,女儿女婿每每劝她到城里养老,她都会说:“我走了,谁来讲述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呢?”
  “只要我还有气力,就要把南泥湾的故事讲下去,就要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传承下去。”侯秀珍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党员,就不要想着享清福,要做好吃苦受累的准备。”她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不能等着天上掉馅饼。要多给下一代人讲讲过去,特别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让年轻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两把老镢头,无疑是传承优良传统的最有力的见证。侯秀珍患有腰疼病,病痛发作时,腰疼得直不起来。“这两把老镢头,都磨成这样了,但还好用着呢。可我磨到现在,腰疼得再也扛不起这两把老镢头了……”
  闻听此言,南泥湾镇镇长黑学良等人当即表态:“这把老镢头,我们一定会扛好的!”
  从2017年开始,南泥湾进行了新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建设中突出“红色南泥湾,陕北好江南”主题,全力将南泥湾打造成为一个集“中国红色体验式培训示范基地和黄土高原农垦生态旅游基地”为一体的5A级景区。现在,每年有130多万游人前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两支枪,两支枪。一支枪,能打仗。一支枪,能开荒。打仗消灭了鬼子顽固派,开荒生产粮满仓。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359旅是党的钢……”当年,359旅将士用镢头和钢枪演奏的慷慨激昂的壮歌,仍然在南泥湾上空回荡;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英雄史诗,依旧澎湃着每个人的心灵。
  在南泥湾359旅烈士纪念园,一批来自南京、正在南泥湾干部培训学院学习的学员正在参观。江苏喜洋洋科技设备公司员工郭荣告诉记者:“正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之际,我们到南泥湾接受传统教育,更有教育意义。”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老师辛洪亮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我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和任务,不能忘记走过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我们要扛好新时代的‘老镢头’,守初心,担使命,让祖国更强大更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