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一个都不能少
——安塞区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演出
    ●张海林正在自家的大棚摘茄子
    ●砖窑湾镇宋家沟自然村供水管理站
    ●赵洋洋在喂梅花鹿
    ●李家湾蔬菜大棚示范园
  通讯员 刘娜 付锦旗 本报记者 朱佳雨
  白云悠悠,河水清清,碧野茵茵,花儿俏俏。走进安塞区镰刀湾镇罗居村,一座座蔬菜大棚依次排列,整齐划一,如卧龙蜿蜒山腰,场面蔚为壮观,这是近年来安塞区脱贫攻坚、产业建设的一个缩影。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近年来,全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省、市决策部署,聚焦“57”标准和“六个精准”要求,围绕贫困退出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和提质增效这一目标,以贫困户为单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奋力攻坚,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全区55个贫困村整体脱贫退出“清零”,贫困人口脱贫退出4130户12713人,由2014年末的13929人减少到121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9.2%降为0.8%,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中,产业扶贫、文旅兴业成为持续增收、稳定脱贫的重要抓手。
  1 壮大产业拓富路
  以前,十亩地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一座棚年纯收入五六万元。当下,正是茄子下架季节,在镰刀湾镇罗居村大棚里,52岁的张海林正忙着摘茄子,她要赶在五月底前,再种一茬西红柿。张海玲说:“今年蔬菜价格不错,光这茬茄子就卖了5万多元。”
  镰刀湾镇位于安塞区北部,过去,经济全靠石油产业开发,农民基本靠“油”吃饭,产业发展基础十分薄弱。近年来,该镇按照“长抓苹果、大棚,中抓香菇、弓棚,短抓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实行“合作社帮带、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和果园托管、支部引领”四种产业扶贫模式,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大棚蔬菜、香菇和特色养殖,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产业空白村实现产业全覆盖。
  离张海林家不远处,就是镰刀湾镇罗居村最具特色的梅花鹿养殖基地——曾经的贫困户赵洋洋,办起来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走进鹿场,一头母鹿正在生仔,站在一边的赵洋洋焦急万分,这头鹿有些难产,必须人工助产,说话间,赵洋洋走进圈舍内,双手托住鹿仔颈部,缓缓往外拉,不一会儿,鹿仔顺利生产。赵洋洋说:“这已经是第三头人工助产了,现在,是鹿的产仔高峰期,20多头母鹿进入预产期。”说起赵洋洋,他还是市人大代表,从打工仔到青年企业家,赵洋洋的创业路可谓一波三折,艰难险阻,但有志者事竟成,现在,赵洋洋的鹿场规模已经发展到200多头,吸纳17户贫困户利用小额无息贷款入股,每户每年固定分红1200元。
  “1斤装的鹿血酒和参茸酒最畅销,每瓶380元。”赵洋洋说,“鹿的全身都是宝,鹿产品现在供不应求。”据赵洋洋介绍,合作社现在正在和某企业洽谈合作事宜,产品商标注册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下一步主要是开发深加工项目,在扩大经营范围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从鹿场出来,继续驱车向南行驶25公里,便来到了化子坪镇湖羊养殖场,这里是全区最大的湖羊种养培育试验基地。
  14个棚舍整齐、设施完善、羊群欢腾的高标准规模养殖场映入记者眼帘。据养殖场负责人苏云章介绍,该养殖场重点以繁殖湖羊种羊为主,计划两年后满负荷运转,年饲养量达5000只以上,现已养殖湖羊1500只,单只绵羊的纯利润比山羊能增加100元左右,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新鸿途农牧业有限公司只是安塞区做强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塞区大力发展湖羊养殖,鼓励设施圈养,目前,像这样的养殖场,全区有635个,养殖湖羊9万只。
  截至2018年底,安塞区累计发展设施蔬菜6.1万亩(大棚4.7万亩、弓棚1.4万亩),山地苹果40万亩(挂果19万亩),羊子存栏21万只(其中湖羊9万只)。安塞已成为陕北地区设施蔬菜、香菇种植、毛驴养殖第一大县区,“安塞小米”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安塞山地苹果”“安塞地椒羊肉”“安塞香菇”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确定为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区)、全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区)和全省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在产业扶贫中,我们注重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扶贫产业必须考虑当地资源禀赋,以及是否方便群众就业,让贫困群众不离乡、不离土或者离乡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增收致富。”区扶贫局局长牛社志说。
   2 文化铸魂树信心
  干净整洁的村庄,错落有致的路灯,钢架大棚鳞次栉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孝道文化、村规民约等绘画墙随处可见。置身其间,谁能联想到这里曾经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作为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村,党员承诺制的发起地,近年来,招安镇龙石头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和发展大棚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将党建活力转换为发展富民新村的动力。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042元,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600元,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傍晚时分,安塞区白坪街道办冯家营村,“千人腰鼓”大舞台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来自全国各地的上千名游客集聚在这里。数百名腰鼓手,在巨型的腰鼓舞台上缓缓舞来,击打着鼓点,挥舞着红绸,刹那间众槌齐舞,千鼓争鸣,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整个场面波澜壮阔,激荡人心。
  走进安塞区社区工厂田爱莲民间艺术工作室内,剪纸、刺绣、农民画、石头画等一件件精美艺术品扮靓了整个房间,来这里参观、学习、购物的人络绎不绝。而在石头上作画的,在安塞田爱莲还是第一个。一块块普通的石头被田爱莲“妙手回春”,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受到了不少游客的喜爱。今年43岁的田爱莲,从小就喜爱绘画、剪纸,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心灵手巧的她获得了“陕西省妇女民间手工艺能手”等荣誉称号,她不仅把安塞特色文化传承下去,而且从一个普通的农民转变为一个吃上“文化饭”的手艺人,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工作室,走上致富路。
  近年来,安塞区围绕腰鼓、剪纸、民歌、民间绘画和曲艺“五张名片”,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推出“文化输出、旅游输入”新举措。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广泛吸纳贫困户加入,通过接待和外出演出等活动增加收入,全区共有1000多名贫困群众参与了各类民俗文化演出活动,累计实现收入100多万元。
  3 夯实根基拔穷根
  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安塞区整合行业部门扶贫项目,加快各乡镇贫困村公路、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力配置“硬件”,夯实贫困群众致富根基,让贫困村民增收致富有底气。
  跨进安塞区沿河湾镇永丰尧村村民刘学发家的门槛,最吸引眼球的不是整齐的窑洞和干净的水泥地,而是开满花朵的花墙和墙角露出来的一个白色水龙头。
  这个水龙头刘学发盼望了很久。以前村里吃水不方便,缺水的情况时有发生,每天从地里干活回来,还要到几里远的深沟用毛驴驮水吃,且水质和卫生条件较差,可想而知这里的人们曾生活十分艰苦。保障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改善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沿河湾镇永丰尧村队长侯志斌介绍说:“依托区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解决了全村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现在村里每家每户都通上了自来水。”
  在距永丰尧村不远的方家河村,让贫困户刘学亮和侯志芳老两口脸上泛起笑容的不仅是水,还有他们家新搬进的崭新窑洞。站在水泥院子里,白色碎花的瓷砖和大红色的门帘交相呼应,格外醒目。走进家里只见窗明地净、一尘不染。“赶上了国家危房改造的好政策,住进新房真是好。”采访中,刘学亮说,“住房条件改善了,儿女们也都‘成就’完了,我们老两口务好这两座大棚,日子越过越富裕了。”
  离开方家河村,沿着平坦的水泥村道一路前行,只见水泥路从主干道不断向村庄延伸,一条条通往各自然村的水泥路在沃野之间分支,通向各家各户。田地里三三两两的村民一边劳作,一边笑谈着如今的幸福生活,眉梢眼角流露出喜悦;错落有致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美景图展现眼前。
  近年来,安塞区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解决贫困群众用水、用电、出行、住房等生活难题。全面推进通村道路硬化工程。2015年以来,累计投入29300.18万元,实施通村油路34条、225.35公里;累计投入12491.03万元,实施贫困村“油返砂”34条、286.88公里。全区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达100%。全面推进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2018年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233处,总投资3280.91万元,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并经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水质化验,水质全部达标,解决了3.8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了全区农村安全饮水达标全覆盖,农村安全饮水达标率100%。全面实施环境卫生提升工程。安塞区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彻底解决贫困群众用水、用电、出行、住房等生活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