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农忙插秧美如画 辛福生活甜如蜜
文∕本报记者 延媛 图∕ 本报记者 刘阳
撒秧苗
    ●稻田
    ●对新恢复的稻田进行肥田
    ●施有机肥
    ●撒秧苗
    ●担秧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五月的延安山花烂漫,走进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村,一块块秧田被平整出来,农民们赤脚踩在湿润的稻田中,手拿嫩绿的秧苗,将秧苗一束束插在泥土中,呈现出一幅幅山水农耕画卷……
  “如今在川庄村,亩产水稻可达1300斤,拋壳后为900斤左右,当地‘川庄水稻’专业合作社以每斤3.5元的保底价格对农户手中的大米进行收购,一亩地差不多可以收入3500元,相比之前种植玉米,农户收入翻了几番。”张家湾镇镇长曹延河介绍道。
  川庄村背靠茫茫青山,葫芦河水穿村而过,灌溉系统完善,自古以来就有种植水稻的优良传统。前些年,这里是张家湾镇的水稻种植大村。但由于1994年的一场水患,张家湾镇稻田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自此之后再难看到那随风摇曳的金色稻穗,一度富饶的川庄村也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为了帮助村民增收致富,2015年张家湾镇开始号召农户恢复稻田种植。
  “万一种的水稻卖不出去了,不就连种玉米的那点微薄收入都没有了?”为了打消农户的顾虑,2016年,川庄村“两委”牵头在村里成立了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水稻专业合作社,由村主任担任合作社理事长,吸纳全村37户水稻种植户参加,并配备各类水稻种植机械3台,由合作社统一提供耙田、育秧、插秧、收割等服务,且农户机械使用费减免40%,不断减轻农户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
  “我家的5亩玉米地全部种成了水稻,加入合作社后,一年轻轻松松就能卖1万多元。”张新江说。
  57岁的张新江是川庄村脱贫户,家里有3口人,自己是家里的主要劳力,此前一直靠种植玉米和打零工维持生活,日子一度过得很拮据。
  “水稻一亩净收入远远高于玉米。今年我又流转了5亩土地种水稻,目前根据市场行情,预计收入在3万元左右,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张新江自信地说。
  就这样,2016年起,张家湾镇很多村都种上了稻田,当年产出的大米供不应求。“通过成立合作社,我们不仅建立了延安富县富硒水稻产业扶贫示范基地,获得了中农硒科富硒农业技术研究院的技术支持,还注册了‘鄜州西川’商标,生产富硒大米,通过筛选、包装、分级销售,价格明显提高。”富县张家湾川庄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庆军高兴地告诉记者,原来每斤大米卖2.5元左右,现在合作社统一管理,每斤最低卖到了5元。仅2016年,全村就有89户农户恢复种植水稻,涉及贫困户30户,其中21户贫困户因种植水稻而脱贫。
  “以前我种玉米加上打零工,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跟着合作社干,从育秧到收成,不要咱老百姓掏一分钱,出一份力,就等着数钱了,肩上的担子轻多了。”川庄村脱贫户李王荣感激地说。
  川庄村恢复种植水稻只是张家湾镇发展水稻产业的一个缩影。为了使水稻产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2017年,张家湾镇采取种植水稻和稻田养鸭相结合的方式,借助生态环保的农业技术,将川庄村的50亩水稻作为示范田,利用鸭子在田间游走疏松土壤,促进水稻根系发育,为农户带来更大的效益。
  “有了这些鸭子,我们就不用再花钱买肥料了,这可省了不少钱呢!”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村村民陈改英说。今年,张家湾镇围绕川庄村、王家角村、张家湾村协商购买了1500支鸭苗和1000斤鱼苗,计划建成300亩“稻鸭共养”和“稻鱼共养”示范田,走出了一条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农业道路。
  据了解,张家湾镇共种植水稻3120亩,其中今年新恢复水稻1060亩。参与水稻种植的农户有523户,其中贫困户178户。2018年,全镇约2100亩水稻全部售罄。今年,张家湾镇将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以川庄村为核心,打造集水稻种植、农业观光旅游、田园居住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并计划育成国家认证的1000亩有机水稻示范田,力争打造出张家湾镇特有的“田园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