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万众一心再出征 巩固提升齐攻坚
——安塞区巩固提高脱贫成果之产业篇
    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贫困户首次分红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贫困户首次分红
    安塞区招安镇龙石头村剪纸培训安塞区招安镇龙石头村剪纸培训
    化子坪河西沟湖羊养殖场化子坪河西沟湖羊养殖场
    安塞山地苹果成为致富的“金果果”安塞山地苹果成为致富的“金果果”
    安塞区镰刀湾镇贫困户赵洋洋的脱贫“鹿”安塞区镰刀湾镇贫困户赵洋洋的脱贫“鹿”
    大棚蔬菜成为安塞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大棚蔬菜成为安塞农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通讯员 马志青 尚文庆 刘娜 本报记者 朱佳雨
  一条条通村的柏油路畅通无阻,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错落有致,一座座标准化的设施大棚排列有序,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朴实真诚……安塞区,这个分分钟都在焕发全新面貌的小县城,巩固提高一个又一个脚踏实地的脱贫成效,彰显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产业发展兴旺了、经济繁荣发展了、村民增收致富了、村容环境变美了、乡风更加文明了……
  春风吹,战鼓擂,安塞蓄势奋蹄疾。2015年以来,安塞全区上下全身心、全覆盖投入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省市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聚焦“5、7”标准和“六个精准”,围绕贫困退出村村过硬、户户过硬和提质增效目标,奋力书写脱贫攻坚新篇章。
  五年来,安塞区找准了精准脱贫的“新路径”,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新渠道”,增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有力推动了全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进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随着5月7日延安正式宣布告别绝对贫困,安塞区用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向群众交出一张满意的答卷,用优秀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誓师”铭志“三大兵团”乘势再征
  擎起脱贫大旗,划定脱贫战区,立下“军令状”,签署目标责任书,构建工作机制,建立脱贫攻坚“三大兵团”……安塞区为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势头越发强劲。
  “要把脱贫攻坚摆在优先、头等、第一的位置!抓紧抓实各项工作,高质量巩固脱贫成效!”5月5日,在安塞区脱贫攻坚大会上,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第一组长、区委书记任高飞强调。
  “如果以上脱贫目标没有实现,我将引咎辞职……”时间倒回至2018年4月4日,在全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上,安塞区、镇、部门层层立下“军令状”、签订责任书,以贫困户为单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不破贫困誓不还”的斗志,万众一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人心齐、泰山移。为精准精细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安塞区坚持把建设“强的领导机构、好的干部队伍、严的督查问责”作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第一法宝”,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建立起一支破釜沉舟、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精兵悍将,拥有一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脱贫先锋,敢于和贫困血战到底的扶贫尖刀队,确保了攻克贫中之贫的“动力源”,形成了“指挥兵团”“主力兵团”“督战兵团”“三大兵团”协同作战、奋力攻坚的局面。
  “我们让‘指挥兵团’在脱贫攻坚一线发力、‘主力兵团’在脱贫攻坚一线锤炼、让‘督战兵团’在脱贫攻坚一线问效,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工作合力。”安塞主管脱贫攻坚的区委常委陈富山如是说。
  据介绍,该区全面推行区、镇、村“三级”书记一线工作法。为让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全区实行“一联双包”工作机制,每个镇街由2名区级领导联系,117个村由211个区直部门单位包扶,4702户贫困户由3658名干部包扶,并组建117支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全年驻扎,对所有农户进行便民服务和困难诉求化解,解决人居环境整治、移风易俗、事项代办、农事帮扶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把脱贫攻坚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是安塞区又一举措,将117名科级后备干部下派到117个村,在全区范围内精挑细选了104名业务骨干充实到区、镇街脱贫攻坚办公室,集中优势力量,打响脱贫攻坚“歼灭战”。安塞区还将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和行业扶贫部门力量进行整合,成立2个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1个脱贫攻坚监督工作组的“督战兵团”,围绕重点工作、阶段任务、问题整改、干部作风等开展常态化明察暗访,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实行“点对点”通报、“一对一”约谈、“面对面”指导,让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安塞区根据实际提出了脱贫攻坚与培育产业、补齐短板相结合,与民生建设、社会保障相结合,与基层党建、扶志扶智相结合,构建起了行业、专项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同时,安塞区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先后制定了《安塞区2017年-2019年脱贫攻坚规划》,编制了《安塞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建立了“十三五”脱贫攻坚项目库,完善了《安塞区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出台了产业扶持、易地搬迁、转移就业、电商扶贫、内生动力建设等30多个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和制度机制。
  五年来,先后召开区委常委会议31次、县政府常务会议27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每年召开脱贫攻坚春季攻势、夏季行动、秋季会战、冬季冲刺大会,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安排部署、调度,举全区之力集中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决定性成效。
  目前,全区55个贫困村整体脱贫退出“清零”,贫困人口脱贫退出4130户12713人,由2014年末的13929人减少到1216人,综合贫困发生率由9.2%降为0.8%。
  “长短结合”“点面交融”源头活水浇“穷根”
  2015年以来,安塞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坚持把“产业兴、农村兴、农民富”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和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按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农畜富民”战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狠抓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产业后整理和农村综合改革,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提升,形成了“五大产业”“四种模式”“三项举措”,精准施策助推产业扶贫到户到人,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产业脱贫路子。
  结合区情实际,安塞区按照“长抓苹果、大棚,中抓香菇、弓棚,短抓养殖”的产业发展思路,建立推行了“合作社帮带、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带动、土地流转和果园托管、支部引领”四种产业扶贫模式,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山地苹果、设施蔬菜、香菇和特色养殖,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产业空白村实现产业全覆盖,不断提高贫困群众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占比,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业整体发展规模和效益获得长足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绩喜人。
  作为“中国果菜无公害科技示范县”“陕西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陕西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安塞区的棚栽业已成为一项主要的富民产业。
  该区镰刀湾镇罗居村脱贫户牛建志是远近闻名的蔬菜大棚种植大户。“今年的茄子又丰收了,价格也好。我今年种了三棚,预计能收入十二三万元呢。在政府的帮助支持下,茄子产业成为带动我们村的致富产业,多亏了政府鼓励大家大力发展产业,将种植布利塔茄子作为新型产业引导我们脱贫致富。”谈到发展茄子产业,牛建志笑得合不拢嘴。
  与牛建志一样看好大棚前景的尚武岗也发展了茄子种植。“成本低,收益见效快,种茄子是个好门路。”如今尚武岗已是种植茄子半个行家。他说,这茬茄子收完,我准备再种一茬西红柿,这样交叉种植有利于提高土地的效益。茄子一年只种1茬,许多菜农认为,茬次越多收获的茄子越多,效益一定越高。但事实上茬次过多,效益反而降低。
  “生长环境得控温,严格按茄子各个生长阶段所需温度和各个器官生长期适温要求进行管理,遇高温时及时降温,防止高温长枝不长果。”在大棚内,尚武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个大棚茄子能收入五万元左右,我种植了两棚,今年少说也能挣个八九万元。”
  2018年,全区引导880户贫困户发展苹果园5496亩,兑付了856户贫困户5621.1亩苹果园、344户1573亩(核桃、樱桃、葡萄)杂果园每亩100元管护费。全区在册贫困户今年产量达198.7万斤,免费上线分选60.15万斤,贫困户分级销售率达100%,贫困户苹果产值每斤均增收了0.35元,实现产值500万元。
  现在苹果已经到了挂果的季节,安塞区金明街道办托桃湾村的果农汤万忠正忙着打理果园。进入他的果园时,他正在和妻子忙着疏果,汤万忠说,“疏果不仅能减少劣果抢占果树养分,还能减少苹果挂果期间由于水分干湿不均而造成裂果,确保苹果质量与产量,为秋季的果园丰收做好准备工作。”
  “这段时间特别忙,打理好的话,我的34亩果园预计能卖12万元左右。”据汤万忠介绍,他种苹果树近20年,他的苹果既好看又好吃,常常供不应求。
  现在,托桃湾村28户人家,家家都种苹果,而且都像汤万忠一样有着一份稳定收入,良好的苹果品质也使他们从来不愁销路。
  “我们村没种苹果之前,基本都靠传统务农,一年也卖不了几个钱,那几年庄里人的光景都不好,自从2006年政府扶持种上苹果以后,每家每年最少都能收入八九万元左右。村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苹果,我们村的村民基本都靠苹果脱贫致富了。如今,苹果树成了我们的‘摇钱树’。”托桃湾村队长汤元喜形于色地说道。
  为了确保每户栽果贫困户有一名技术明白人,区果业局建立完善了贫困户果业技术培训机制,成立了苹果产业脱贫培训专家团队和9个镇街果树站苹果产业扶贫开发小分队,保证每个贫困村有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服务。区果业局、扶贫局、就业局每年都分别组织开展贫困户苹果产业轮训,包村技术人员优先对贫困户进行培训。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全区每年指导培训贫困人口4000人次以上,使全区栽果贫困户大多熟练掌握了苹果园周年管理技术,为贫困苹果园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截至目前,全区贫困村建成市级示范园27个,县区级示范园88个。同时提高挂果园单产,促进幼树提早1年挂果。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3647亩挂果园,今年产量可达738万斤,产量较全区平均水平每亩高出25%。近几年来,区财政每年预算6000万元以上重点用于帮助贫困户发展农业产业。截至2018年底,共组织验收产业扶贫项目27批次3462户次,兑付户补资金2343.54万元,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长短结合两项以上产业3352户,其中发展养殖产业2221户13670头(只),林果业2322户16688.4亩(其中苹果1982户15050亩),棚栽业627户(其中设施蔬菜482户703.7亩,香菇167户74.8万棒),特色种植业2480户17039亩,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产业全覆盖目标。有效提高了产业扶贫的质量效益,实现了贫困群众在全产业链上增收。
  作为闻名全国的文化大区,安塞区利用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化旅游脱贫工程。围绕腰鼓、剪纸、民歌、民间绘画和曲艺“五张名片”,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推出“文化输出、旅游输入”新举措,让游客走进来、产业做起来、市场火起来、贫困群众富起来。
  “我也成上班族了。”在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景区当保安的贫困户米良成说话间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他因妻子脑梗留下后遗症,需要人照顾,选择在家门口工作,实现“上班”照顾妻子两不误,每月工资2000元。此外,米良成还在村子的当地田园农场打零工,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在冯家营,像米良成一样的25户贫困户全部入股到安塞区白坪新时代文化旅游开发公司,每年享有2000元保底分红。
  目前,依托新建的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魏塔“东方毕加索”绘画村、西营“陕北信天游”大舞台3个文化产业村,广泛吸纳贫困户加入,通过接待和外出演出等活动增加收入,全区共有1000多名贫困群众参与了各类民俗文化演出活动,累计实现收入100多万元,真正让“安塞文化顶饭吃”。
  此外,安塞区还免费进行文化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至少掌握一项文化技能。2016年以来,先后举办腰鼓、民歌、剪纸、绘画、曲艺、刺绣等培训班90多期,参训的贫困群众达3000多名,拓展了贫困户就业渠道和脱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