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孙秸和她的戏曲课堂
    ▶孙秸正在为子长县秀延小学的孩子们上戏曲形体课
    ●孙秸(左一)和延安新区第一小学戏曲社团的孩子们在一起
● 戏曲课堂上的学生
  本报记者 忽弋琛
  千百年来,戏曲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形式,许多元素渗透进我们的血液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何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让更多的青少年认识它、学习它。戏曲专业老师孙秸,满怀着一腔热忱,带着她的戏曲课堂,走进了我市的近20所中小学校,成为推动“戏曲进校园”的实践者之一。
  “戏曲进校园”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会唱戏曲,而是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国粹点亮年轻一代的心灯!相信假以时日,“生旦净末丑”定能觅得更多知音,“戏曲进校园”也能带给人们更多惊喜!
  走进它,了解它
  “练过戏曲的孩子看着就很有精气神儿!”这几乎是家长们的共识。
  “学习戏曲不光让孩子的气质和形体得到了锻炼,也激发了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
  对于“戏曲进校园”,家长们的态度从疑惑到接受,从拒绝到需要,让已从事校园戏曲教学工作三年的孙秸感到很欣慰。“这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戏曲给孩子们带来的显著变化。”孙秸说。
  “兰花指在古代是形容君子气质如兰,跟君子佩剑是一样的,做兰花指时,眼神也必须坚定有神,要随手指移动而转向。”
  5月31日,在子长县秀延小学的舞蹈教室里,孙秸正在一边指导学生练习戏曲的形体基本功,一边讲解其形体动作的深层含义。本就不大的舞蹈教室,被戏曲社团的孩子们挤得满满的,几十名学生模仿着她的动作伸张五指,立食指,拇指搭住中指根部,食指有力,形如兰花,眼睛望着手指的方向。
  从2017年至今,像这样的戏曲课堂,孙秸已经在我市的中小学校开设了有上百节。每周,在繁重的课业和众多的兴趣班中挤出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戏曲,对孩子们来说来之不易,对孙秸来说也并不容易。
  孙秸是戏曲秦腔科班出身,师从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马兰鱼等名师,2017年,在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她用自己原生态的唱法将戏曲秦腔和陕北民歌带到了全国观众面前。《星光大道》归来后,孙秸加入了星光大道的演出团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将自己热爱的戏曲艺术带到各地的舞台上。面对越来越大的舞台和扩展到国内外的观众,孙秸发现,在一些综合性的演出中,往往越是传统的文艺节目越是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演出结束后,经常有一些国外的观众会找到孙秸想要跟她学习民歌、戏曲。
  看到外国人都这么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戏曲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孙秸忽然觉得自己有义务为保护和传承戏曲尽一份力。孙秸知道,传统文化尤其是戏曲如今面临最大的困境是“人走技失”。想要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最重要的就是让年轻一代能够走近它、了解它。孙秸也了解到,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学生们甚至都很少有机会真正接触到戏曲。于是,作为子长县政协委员的孙秸在两会上郑重地提交了“让戏曲进课堂”的提案,并且主动承担起了这一任务,义务走进中小学校园为孩子们普及戏曲教育。
  然而,想要真正地带着戏曲走进课堂,除了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得到学校和家长的接纳和理解。在推广戏曲进校园的过程中,孙秸并不顺利。
  很多人认为,戏曲离现代生活实在很遥远,演出复杂、唱词晦涩,学习戏曲似乎并不能给孩子们成绩“加分”,又要占用很多时间,戏曲进校园没有必要。
  可是孙秸知道,人们觉得戏曲枯燥,晦涩,是因为没有真正近距离接触戏曲。戏曲作为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只有真正走进它,才能领略到它的魅力。如果现在不普及戏曲进校园,那么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也许一生都很难会有与戏曲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人们对戏曲的误解也会越来越深。要改变这一现状,唯有扑下身来,脚踏实地地带着戏曲走进课堂。
   被拒绝,被需要
  “中小学的戏曲课程要与专业教育区分,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我们不是要培养千千万万的戏迷,也不是要培养专业演员。而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让学生了解戏曲中的各类知识,突出中华美德思想,让学生真正体会戏曲的乐趣。”孙秸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孙秸的“戏曲进校园”的讲座中,她为师生们讲述普及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基本知识,演示手、眼、身、法、步等基本身段,也带领孩子们学唱秦腔、京剧、黄梅戏等各类戏曲名篇……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人着迷,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往往不够用。于是一些学校主动邀请孙秸为学校组织成立戏曲社团,让学生可以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到戏曲。
  成立戏曲社团需要专门的场地和设备,但为了让更多热爱戏曲的孩子能够有机会学习戏曲,这些都不重要了。不具备戏曲排练的场地,孙秸就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水泥空地上练;没有话筒,孙秸就把声音放大一些,再大一些,一节课下来,孙秸的嗓子常常哑到说不出话来;为了让复杂的戏曲教学更加容易,孙秸几乎翻遍了与戏曲教学有关的资料,她还多次重返自己的母校去找曾经的老师请教。
  “老师们听说我在做戏曲普及的工作,都特别支持我,无论我什么时间去请教,他们都会知无不言,这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孙秸说。
  渐渐地,孙秸对于戏曲教学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加入戏曲课堂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当孙秸走在大街上,她教过的学生看到她时,会隔着马路对她大喊“孙老师,戏曲老师,您好!”一些家长看到孙秸每次上课学生人数太多,就主动承担起了清点人数和维持课堂纪律的任务;邀请她的学校从子长县扩展到了市区,由她为延安新区第一小学戏曲社团的孩子们排练的豫剧《穆桂英挂帅》也被邀请登上了延安春晚的舞台……
  进校园,出校园
  而要想让“戏曲进课堂”走得更远,孙秸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专业人员的加入,为此孙秸也在不断地寻找适合担任戏曲老师的人选。
  马老师在退休前是专业剧团的演员,她在舞台上将传统戏曲演绎了多年,对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孙秸找到她,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这位年过五旬的“老戏骨”决定和孙秸一起,把戏曲带入更多的课堂。
  “现在年轻人里面懂戏的人和听戏的人越来越少了,戏曲正在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可以为戏曲传承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我也很高兴。”马老师说。像马老师这样和孙秸一起推进戏曲进校园的人还不断增加着。
  从2017年至今,孙秸和她的戏曲课堂走进延安新区第一小学、延安枣园小学、子长县东风小学等近20所中小学校,先后为近两万名师生普及了戏曲教育。
  推动“戏曲进校园”这条路并不容易,可是孙秸看到了希望:近年来,为加强戏曲普及教育,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和体验,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省市有关部门随后也发布了《陕西省戏曲进校园工作方案》和《延安市“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等,共同推动戏曲进校园组织实施。
  “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相信在未来‘戏曲进校园’会走得更远。现在我们努力推动让戏曲走进校园,未来这些受益的孩子们会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出国深造。他们走在哪里,我们的传统文化就会到哪里,‘进校园’的目的就是‘出校园’。”孙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