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百花齐放又一春
——宜川县文联工作综述
● 2016春联送福
    ●李梅梅给群众赠送剪纸作品
    ●群众观赏书画摄影展
    ●春意宜川采风活动
●《河魂》剧照
  本报记者 雷荣 通讯员 李文振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高度,取决于文化的高度。在陕北文化史上,“文出两川”之说给予宜川文化高地的无上荣光。如何延续文脉、增加“城市高度”?这是新时代对宜川文化工作者提出的新命题。
  近年来,宜川县文联在“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扎根基层、开拓创新,发挥文艺事业对人民理想、精神和心灵的引领、熏陶作用,提升宜川精神品质,打造宜川文化气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壮美画卷中,描绘了浓墨重彩的文艺篇章。
  导向为魂,多彩活动浸润民心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近年来,宜川文联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在丰富多彩的人民生活中收集素材、激发灵感,拓展了文艺创作的题材内容,展示出宜川人民协力谱写中国梦之宜川篇章的崭新面貌。
  2018年6月5日,“激发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宜川县2018年脱贫攻坚政策、文艺宣传巡演活动正式启动。
  在全县脱贫攻坚关键时期,宜川县组织全县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走进群众,开展文艺巡演。巡演以“脱贫攻坚”为主线,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扶贫政策,讲述宜川扶贫好故事,提振干群致富精气神,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营造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舆论氛围,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希望》《精准扶贫政策好》《懒汉脱贫》《美丽家园》《新春歌》,道出了党的扶贫好政策,唱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奏出了群众的爱党爱国之情,舞出了人们对美好的生活向往追求……
  咆哮的壶口和激昂的音乐此起彼伏,鲜红的党旗和金黄的瀑布相映成辉。去年七·一前夕,一场千人黄河大合唱活动在壶口瀑布景区唱响。《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支山歌给党听》《在灿烂的阳光下》《南泥湾》等红色经典歌曲,或深情诉说、或荡气回肠,或振奋精神,或激励人心,为广大观众奉献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
  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5月7日,省政府正式宣布宜川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消息传来,期盼多年的宜川人民激动不已。
  为精神扶贫,文艺润心。5月28日,宜川县启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脱贫攻坚文艺巡演活动,全县的文艺工作者带着党和政府的关怀,走进农村、社区,为全县人民献上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描摹了一幅幅新时代前进路上的动人画卷。
  每年年关前夕,“翰墨飘香到万家——春联送福”活动准时上演。广场上,书法家们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尽情挥毫泼墨,用阵阵墨香为社区百姓送去了新年的祝福。
  “有了春联,过年的气氛一下就有了。把书法家写的春联贴在门上,看着很体面。”拿着一副刚写好的春联,居民王彩艳笑着说,“这些年,我家的春联都是在这里领取的。”
  此外,县文联积极组织、参与、承办了“到人民中去——陕西文联‘沿黄公路文艺行’志愿服务活动”走进宜川县,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放歌新时代”为主题的文艺晚会,扫黑除恶宣传文艺演出,“寻梦梁家河”主题教育等各类大型文艺活动16次。各协会开展了主题采风、书画展、摄影大赛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会员的创作热情,在全县营造浓郁的文艺氛围,向外界展现了宜川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风土人情。
  “我们带给当地群众的不仅是节目、是欢乐,更希望下基层演出拉近群众和文艺工作者的距离,增进文艺工作者跟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县文联主席李梅梅说,“通过为基层群众演出,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基层群众的可爱质朴,大家的心跟老百姓贴得更紧了。” 
  创作为根,丰硕成果大放异彩
  文艺创作要接地气、要创新、要描写新时代,就必须扎根基层。在宜川县文联的不断鼓励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贴近实际、辛勤耕耘,创作了以“中国梦”“精准扶贫”“苹果产业”“旅游资源”等为素材的一大批内涵丰富、匠心独具的精品力作。
  2016年10月18日至21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河魂》在宜川县文体活动中心接连上演。四场演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河魂》是由宜川县本土作家王天翔创作的一部心血力作。《河魂》是以大禹治水为题材,讲述了13年里大禹子承父业,为了成功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顾大家,救黎民于水患的史诗化凄美悲壮的故事,讴歌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不畏艰险、勇于担当、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优秀品质和大爱无言的河魂精神。
  作为全国基层院团稀有剧种,《河魂》先后荣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舞美等大奖,被专家评为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与现代理念很好结合,既展现了华夏民族优秀的核心价值观,又张扬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
  “很长时间没看到过这样的艺术精品了,太棒了。”在西安演出时,观众李倩走出剧院,仍在久久回味。
  创刊于2005年的《飞瀑》杂志,至今已编辑出版50期,发表文学稿件2000余篇,计550余万字。一大批作者与优秀的文艺作品,通过《飞瀑》不断扩大影响力,在我市各县区、乃至全国各地都有一大批忠实读者和粉丝。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纵观全县文艺工作,可谓“盈盈硕果挂枝头”,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精品佳作涌现。
  影视作品实现了新突破。先后拍摄了《掌里村变迁》《月亮湾的希望》《舌尖上的记忆》等18部微电影、记录片、音乐片,魅力宜川得到生动展现。
  文学作品成果丰硕。《陕北的雨》《星云赓履》《梦雨斋随笔》《谁在那儿歌唱》《心路》《壶口民俗风情》《稍息立正》,深受群众好评。
  戏曲创作不断创新。新创大型古典戏《三关明月》、大型现代剧《山村母亲》,小戏《村官罢免》《村官是个大学生》《拆墙》;出版发行《王天翔剧作选》,填补了全县没有戏剧出版物的空白。
  音舞作品再创佳绩。舞蹈《小戏迷》《黄土黄》《陕北迎亲》、小品《信任》、歌曲《黄河在壶口站起来》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丹州大地舞动、传唱。
  文艺挖掘收获颇丰。县文联对宜川胸鼓、壶口斗鼓、宜川剪纸等一大批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先后成立了民间艺术家协会、斗鼓协会,并积极开展活动、参与赛事,使宜川的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民族气息与地方特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此外,县文联所属的各文艺家协会会员,以及一大批宜川籍文艺家,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斩获各类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奖项,通过不同媒体、不同途径发表和展现,为宣传宜川、挖掘和宣传本土文化、宣传城市人文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花争艳,各领风骚。正是宜川文艺界坚持以创新为灵魂,才实现了艺术百花齐放:舞蹈创作多姿多彩,曲艺精品打造宜川名片,戏剧精品在传统中创新,影视创作实现新突破,摄影佳作频频获奖,民间文艺独具本土特色……无不彰显着宜川厚重的文化底蕴。
  人才为基,引领文艺前进方向
  事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面对新时代对文艺人才队伍的要求,宜川县文联不断加强机关建设,围绕“推新人、出人才、出作品、促繁荣”主题,引导和吸纳文艺爱好者加入各文艺家协会,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从中发现和培育文艺新人,不断壮大文艺队伍。
  “‘点’再低一点,‘口’在正中间,‘竖’短短的,整个字出来是不就扁扁的,四角充盈了呢……”每周,书法教师兰博都会在凤翅山社区便民服务中心给书画爱好者上课。
  2018年6月,凤翅山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成立了公益书画社,每周二、周四常态化开放教学,为社区群众传授书画技艺。
  “老师教得好,不是简单教技巧,而是能融会贯通的方法,感觉自己的进步很明显。”居民张巧玲高兴地说。
  “目前,已有70余名爱好者报名参加了书画社。”社区党支部书记介绍说,“下一步,将挖掘自有资源,开办舞蹈、象棋、摄影等培训班。”
  李燕燕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种地之余,剪纸成为李燕燕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创作的“陕北窗花”“黄土风情”等作品,远销北京、香港等地。2016年,在县文联的支持下,李燕燕出版了《李燕燕剪纸作品集》。
  刘艳丽是一名普通的文学爱好者。2017年,她由爱好者转变为了创作者,创作了诗歌集《看不见的宫殿》。为爱惜人才、鼓励创作,县文联主动联系有关部门,为刘艳丽申请到2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帮助她的诗歌集成功出版,更加坚定了其文学创作的决心和信心。
  《飞瀑》宜川文学文艺家的美好家园,耕植起宜川人精神家园的一片绿荫。新时代,宜川县对《飞瀑》从封面、稿件内容、投稿形式、编辑排版等方面进行全面改变,不断扩大影响面,一时间投稿人数达到了240余人,挖掘出一批有潜力的艺术才俊。
  让优秀文艺“走出去”,发出宜川好声音。宜川县依托互联网传播载体,积极探索“互联网+文联”“互联网+协会”等工作模式,创建网上工作服务管理平台,拓宽了会员联络、信息发布、艺术展示、成果交流等业务信息交流渠道,实现文联工作线上线下同步运行,打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网上文艺之家”,使宜川文艺影响力不断增加,文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宜川县文学艺术阵容主要由县文联所属作家、书法、舞蹈、摄影、美协、音协、民间艺术、壶口斗鼓、电影电视和“紫苏花开”旗袍等10个协会组成,共发展县级会员600多名,省市级会员40多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文艺骨干队伍。这些分布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文艺人才,用艺术的火焰点燃人生,追寻着绚丽多姿、五彩斑斓的人生之梦。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今后,宜川文艺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团结引导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激发文艺活力,提升文艺实力,挖掘文艺潜力,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努力实现宜川文艺事业新繁荣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