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在乡村体验生活 ●侯波在乡村与老百姓攀谈 ●侯波和莫言(左三)、梁晓声(右二)等作家同台领奖 长期以来,延安文学一直有乡土写作的优良传统。孕育出柳青、路遥等著名作家。新时期,乡土文学仍然是延安文学的主流,延安作家自觉地把根扎进广袤的黄土地,拥抱时代,拥抱生活,写出一批批引人注目的鲜活作品。
5月15日,我市作家侯波,凭借他的中篇小说《胡不归》获得了全国奖励年度农村题材的马烽文学奖,为延安乡土文学的发展再做有益探索,也让延安作家的乡土创作倍受鼓舞。一石激起千层浪,相信延安乡土文学创作定会结出更多硕果。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上个世纪20年代,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强调文学要反映人生,关心民生疾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王鲁彦、许杰、许钦文、王任叔、萧红、台静农、莫言、屈远志等。
近期,延安人的朋友圈持续发酵着延安作家侯波斩获马烽文学奖,并获得高额奖金的消息和评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与莫言、梁晓声等著名作家同台领奖的延安作家侯波,以及比鲁迅文学奖还要高出1万块奖金的获奖作品《胡不归》一下子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1 斩获马烽文学奖
五月中旬,山西临汾,第一届吕梁文学季,贾家庄村热闹非凡,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五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十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六十多位文学大师,见证了一场文学的盛宴,“从乡村出发的写作”叫响全国。
马烽文学奖,以奖励年度农村题材小说而设,我市青年作家侯波凭借中篇小说《胡不归》(原载《当代》2018年5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拿下此奖,成为本次文学季设立的六个奖项的获奖者之一,与莫言、梁晓声等著名作家同台领奖、同台研讨。
《胡不归》的故事原型,来自于一位退休干部的经历。退休后,他回家乡伺候老母亲,一待就是五六年,还为村里修了路,硬化了巷道,编写了村志,建起了祠堂,但他一心为民办事却并不落好。他为了公益建个祠堂,村民竟然按外村用水标准来收取水钱,还有其他类似的事情让他颇为感慨:村民虽然有钱了,可道德滑坡,变得更自私、更现实了。这位退休干部回乡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农村的现状。侯波用他敏锐的文学视角,进行了深度思考和创作,于是有了这篇《胡不归》。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陕北地区世宁村的退休教师薛文宗赋闲在家,适逢村里选不出村长,不少公益事业无人过问与操办,就连有了广场也无人组织起来开展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以至60多亩的果园也荒废了下来。在年迈多病的老支书的一次又一次劝说与激将下,薛文宗接过接力棒,接连为村里开解了一连串的棘手难题,但却戏剧性地因此触犯了行政法规,遭受处罚,直击当代农村及其管理的各种垢弊。
积极关注当下农村在社会发展与变革中的精神走向问题,这让《胡不归》在众多参选作品中脱颖而出,正如组委会给予的颁奖词:侯波针对富裕之后的村庄精神荒芜的难题,聚焦此刻正在发生的密集多变的乡村治理经验,使得作品具有穿越现当代史的历史深度。
2 挥不去的乡土情结
与《胡不归》一样,侯波很多小说作品里面的故事细节都是他在农村所见所闻的。他说,这些鲜活的生活细节,是无论作家拥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都想象不出来的。作为作家,他有责任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能力,把这种“原生态”的生活写出来。
侯波生在农村,长在农村,2010年调到《延安文学》前,他先后在家乡宜川县学校、文化馆、县文联工作了整整25年。
青年时代,侯波非常喜欢阅读,校文学社打开了他的文学视野,老师的厚爱让他开始尝试去写作。
青年时代,是文学狂热的时期,以路遥为代表的延安乡土作家传统文学创作不断撞击形成侯波的文学观。
青年时代,陕北城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为频繁接触乡村的侯波提供了丰富的写作资源、长取不竭的活头源水。
候波的文学创作,离不开他所生活的时代,也无疑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有着与路遥等陕北老一代作家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经历,有着对农村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有着丰富的农村经历和乡土情结。他认为,转型期中国乡村的多样化,是当下社会现状的重要部分,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来源与空间。作家应该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创作符合时代呼唤的作品。
为了把根扎进泥土,抓住农村日常生活中呈现出来的深层问题,写出散发浓郁泥土气息的作品,调到《延安文学》不久,侯波毅然选择下到基层挂职三年,一方面了解基层政府政策决策方向,另一方面更深入地了解农村目前发展的现状。
“离底层人民越近,自己的身段放得越低,艺术的成就便会越高。”侯波的这一创作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作品里。2004年,他的第一本小说集《谁在那里歌唱》,开始展露其深邃的思想境界、广博的艺术视野和娴熟的艺术技巧。2010年,累积多年的侯波创作出现了井喷之势。他的《上访》《肉烂都在锅里》《春季里那个百花香》《贵人相助》等中短篇小说作品,相继在《当代》《北京文学》等杂志发表,并被各种选刊、选本刊载。时隔两年,侯波的第二本小说集《稍息立正》正式出版,陕西省作协和《当代》杂志社联合为他举办了研讨会。随后,侯波把更多的关注点投向富裕后农民的精神走向,提出“乡村文化秩序重建”“院墙”等概念,并创作出《2012年的爱情》《郎的诱惑》《胡不归》等代表其高水平的小说,为乡土文学的走向提供了有益探索,彰显着一名优秀作家对时代的思考、责任与担当。
“思想的深度决定作品的高度。”侯波可谓是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他建立在乡村原生态生活之上、沾满鲜活的生活质感和泥土气息的作品逐渐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获得了陕西省首届年度文学奖、第四届柳青文学奖等文学大奖,迅速成为陕西文学的后起之秀、中国小说界腾空而起的一匹黑马。
3 为乡土文学一路坚守
延安乡土文学的创作有着优良传统,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延安时期,边区作家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欧阳山的《高干大》等现实主义乡土文学创作思想从延安蔓延全国。新中国成立后,陕北作家柳青关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创业史》,是七十年代农村题材的代表作,标志着时代文学的转向。改革开放后,路遥、胡同、海波等作家推动着延安乡土文学的探索发展,尤其是路遥关注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变迁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不仅鼓舞着亿万青年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洪流中,而且多年后一直激发鼓舞大批的写作者对乡土文学的热忱。可以说,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都与延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新世纪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乡土文学渐渐失去了生长的土壤。尤其是在商业炒作下涌向市场的消费文学,对传统乡土文学造成严重的冲击,很多地方的乡土文学渐渐被边缘化。
但是延安的乡土作家群体不仅没有缩小,反而不断增多,先后出现了高安侠、侯波、惠雁、张北雄、杨晓璟、张一纤等一批批较有特色的作家,甚至80后的惠潮、90后的曹江等新秀作家最近几年也势头正旺。
延安作家似乎集体默认——乡土文学依然是当下社会现实的重要反映,新时期农村的多样性,也正给作家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和机会,他们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自觉关注陕北城乡的发展变化,关注陕北农民在历史转型期的命运和走向,用作家的使命和担当,积极探索乡村文学将走向何方,发出延安之声。
近年来,继路遥、高建群之后,延安作家中相继多人在省内外重点刊物上发表小说,十多名作家被纳入陕西省重点扶持文学艺术创作的“百优计划”和“百人计划”,去年高安侠长篇小说《野百合》获得中国铁人文学奖,今年侯波中篇小说再传佳绩,不断引起国内读者和评论者关注的目光。
“虽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乡土情结是不管离开农村多久都不会改变的,乡土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在文学创作中占据重要领域。”被尊为陕北文学领路人、推动者的曹谷溪先生说,“受延安特殊的历史、文化、习俗的影响,乡土文学仍将是延安文学的主流,将受到广泛的、久远的关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也祝愿延安作家和延安乡土文学能够结出更多的硕果,再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