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文衍千年多壮景
——宜川县文化惠民纪实
蒲剧表演现场
    ●参加斗鼓表演
    ●前来购买电影票的市民
    ●图书馆举办的读书活动
    ●市民观看书画展
    ●斗鼓表演鼓声震天
  本报记者 朱佳雨 通讯员 常燕
  文化,是城市的精神和灵魂,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近年来,宜川县文化艺术事业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迎来了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厚重的传统文化经过多年传承和创新,绽放出新的时代花朵,给先进文化打上惠民烙印,让文化润泽百姓生活。
  回首凝望,宜川县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服务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惠民活动,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城乡群众尽享文化发展成果,文化馨香溢满丹州大地……
   A 开展文化活动 打造文化品牌
  一直以来,宜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把文化作为打造城市品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点睛之笔,积极创新文化载体,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城市“软实力”。
  “好戏送到家门口,百姓乐在心里头。”今年4月,由宜川县文化旅游发展委主办的“送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活动在城乡各个广场隆重举行。古典剧、现代戏、歌舞晚会等众多精彩纷呈的节目,吸引了上千人现场观看,每每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这仅是宜川县文化惠民活动的一个缩影。2018年,宜川县蒲剧团全年开展送戏下乡160场次,为群众送去精彩的视听盛宴。
  一场场文化盛宴在广场、社区、学校、村组精彩上演……文艺工作者竭尽所能,为观众献出精彩的文艺作品,送去更多的“精神食粮”。
  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过程中,宜川县一直秉承不让文化成为曲高和寡“独乐乐”的理念,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让文化走进老百姓的身边,变成大众的“齐乐乐”。
  除了“送文化下乡”巡演外,2018年,宜川县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触角延伸到农村、企业、机关等各个领域。
  丹山国际影城全年播放电影2424场次。县图书馆完成新书编目、上架6345册;两馆免费开放非遗展示馆、多功能排练厅等公共文化设施,参观培训5000余人次;免费开办中青幼书法培训班,年培训200余人。
  全年举办各类主题阅读活动20余场次,参与人数2万余人次;组织本县文艺爱好者参加延安市农民工诗歌朗诵大赛、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延安市第三届广场舞大赛、“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陕西省群众美术书法摄影展览等省市级文化活动,分别荣获优秀表演奖、组织奖。
  成功举办了2018年宜川县春节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按照“体现地域文化、鼓励全民参与”的理念,广泛调动全县干部群众参与“春满宜川”2018宜川县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给全县人民奉献了一台欢乐祥和、气势宏大的文化盛宴。
  宜川县隆重举办了2018年正月十五秧歌展演活动,是多年来形式最多、规模最大、人数最多、质量最高的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好评。目前,正在精心筹划2019年春节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春满宜川”2019宜川县第二届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策划编排,将在新年前为宜川人民奉上精彩的文化盛宴。
   B 加强文化传承 文化精品迭出
  宜川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其境内的山山水水和风土人情都赋予了众多文艺爱好者无尽的创作灵感,创作出了一批批具有特色的精品力作:
  2013年,蒲剧作品《二贤祠》获省、市表彰。
  2014年,蒲剧作品《河魂》在陕西省第七届艺术节上获得导演、舞美、剧作、演员等共计11项奖项。
  县蒲剧团创作编排了《一念之间》《出潼关》等传统剧目,将法制教育融于文艺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好评;承担了“喜庆丰收乡村振兴”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第四届苹果观光采摘节文艺演出活动,宣传宜川文化,推介宜川苹果;编排宜川胸鼓、壶口斗鼓、宜川剪纸融合文艺节目,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二十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以宜川特色文化推介延安苹果,成功推销15820万公斤苹果,签订全场电商最高农产品销售订单。
  这些精品力作的背后离不开宜川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传承。
  在6月16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市民张天阳带着儿子边走边讲解老物件的用途。小朋友左看看右看看,要求妈妈“下次还要来”。
  文化旅游局党委副书记蓝晓利介绍,“本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收集和展出典型实物和原始场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集中保护和展示,既有效地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同时也发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
  什么样的文化记忆,在人们逐渐老去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是乡风乡情,是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宜川县,“乡愁”又回来了。
  据了解,宜川县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让“非遗”文化生生不息。
  宜川县一方面自2004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以来,查明并整理非遗普查类别一览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线索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表3个表格共计150项非遗项目的普查,完善了非遗数据库建设。另一方面,将具有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名录予以保护。目前,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网络已初步建成,非遗项目保护体系正在形成。
  截至2019年,宜川全县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类、150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市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人。
  不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宜川县还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扫黑除恶、舆论环境整治、文化市场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专项行动,制订引发了《宜川县2018年“扫黄打非”行动方案》,共出动检查3356人次,开展文化娱乐经营场所检查1672人次,查获盗版音像制品532张、盗版图书876册、赌博游戏设备(赌博机)40台。建立了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抽查市场主体共19家,占比70.37%,存在违规行为2家,占比7.41%;举办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等培训4期,受训80多人次,通过全面加强文化市场执法监管,全县文化市场净化率达到92%以上。
   C 建设文化阵地 构建精神家园
  初夏的午后,在文体活动中心锻炼完身体的张大爷,习惯性地来到图书馆翻翻感兴趣的书籍。“老百姓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以前那些日子,仿佛就在昨天。”6月15日,张大爷感叹道。
  曾几何时,文化设施短缺、文化生活贫乏,许多市民一年到头读不到几本书、看不上几场电影、没地方锻炼身体,人们渴望文化和知识,增长眼界;人们期盼文化娱乐,丰富生活。如今,唾手可得的文化服务和设施,在宜川县遍地开花。随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宜川县的文体活动中心已成为不少市民放松身心的乐园。
  实施“文化兴县”战略,最重要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让群众在文化的熏陶中提升素质。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根据省文化厅、省扶贫办关于《陕西省文化扶贫行动相关任务措施》的通知,县级两馆必须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目前,县文化馆为国家一级馆,县图书馆今年被正式评为国家三级馆。落实每年全县人均2元图书购置经费24万元,为县图书馆集中采购少儿、文学、哲学等书籍8004册,不断丰富县级图书馆藏量,有效保障了城区居民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
  推进政府购买有线电视公共服务,经县政府研究同意,此项工作纳入2018年全县惠民实事,为农村用户每户补助220元,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相关设备和电视播放服务,今年完成安装任务1977户。
  弦歌处处,城乡共飨。截至2018年底,宜川县在各乡镇建设文化广场8个、文化舞台25个;投资23.2万元为全县村级(社区)农家书屋补充新书近万册(已完成采购),全县116个村(社区)基本上完成了牌子制度上墙,累计配备文化器材80套,2018年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3个,全县累计完成79个,全县建成率达到68.1%,全面完成了市上下达的年内建设30个村、累计完成68%的工作任务,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群众基本文化活动得到有效保障。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文化活动时时刻刻,政策惠民点点滴滴。宜川的老百姓述说着生活之变、理念之变,重新定义着心目中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也描绘出宜川文化惠民建设的真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