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打拼多年,刘凯总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老家的院落,那是他儿时的“王国”。回延的第一天,他就迫不及待地带着女友回到老家,沿着熟悉的土路向记忆中的院落走去。
“爬上这道坡,再走几步就到了。”刘凯满心期待地对女友说道,两人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可当他走进院落时才发现,“王国”早已不复存在,映入他眼帘的只有一堆堆黄土和只见轮廓的窑掌。
生活条件的改善,让很多人住进了硬件设施更好的楼房,也让传统的窑洞院落逐渐远去。如今,逐渐兴起的文创主题院落,在为人们提供高品质文化精品住宿的同时,也让他们再次走近记忆中的院落。
1
记忆中的院落
1987年出生的刘凯,对老家的院落有着和很多80后一样的情怀。
“老家的院子很大,院中有杏树、枣树、白杨树、山楂树,还有一棵巨大的槐树,窑顶上也长满了桃树,在猪圈一侧的那棵樱桃树虽然只见开花不见结果,却是一家人的宝。”刘凯回忆道。儿时,他能在这座院落里和小伙伴玩一整天,打土仗、抓石子、遛土洼洼……似乎所有的游戏都能在这座院落中完成。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树上结出的果子让孩子们垂涎欲滴,但大人们却不允许他们轻易采摘。“二伯家有个大果园,等到果子快成熟的时候,他就会住在果园里照看着果树。”刘凯说。于是,小伙伴们便和大人斗智斗勇,趁着二伯中午打瞌睡的时机,偷偷埋伏在果园周围,捡起身边的土疙瘩向树上的果子扔去,若能得到几颗青杏或者枣子,就足以让他们解馋。
对于同样出生农村的王云来说,最温馨的情景莫过于早上睁开眼睛,溢满整个窑洞的雾气,那是妈妈在给家里蒸馍馍。太阳出来了,父母要去地里干活,馍馍是最好的干粮,而白糖水泡馍馍也是她记忆中最可口的美食。看着母亲在锅台边忙活,她也赶紧穿起衣服,从水缸里舀出一瓢清凉的井水准备洗漱。一阵风吹来,窗户纸上传来“呼啦啦”的声响,伴随着屋外父亲劈柴的声音,窑洞中的生活让她感到分外惬意。
“我小时候常想,等自己长大后,一定要箍3孔窑洞,再有一个可以种各种蔬菜瓜果的院子。”提起儿时的愿望,同为80后的吴磊笑着说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吴磊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怀念曾经在窑洞中的生活,却更喜欢居住在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楼房里。毕竟,他印象中的窑洞生活只能在大大的洗衣盆里洗澡,上厕所要跑到院子里的茅房解决,炕上会有让他头疼的跳蚤……
2 远去的院落
发现儿时“王国”不复存在的刘凯倍感失落,他记忆的载体不在了,总感觉自己缺少了些什么。
“爸,你不是说老院子还在吗?为啥我再也看不到咱家的窑洞和院中的树了?”刘凯在电话中询问父亲。“前几年夏天雨水多,窑洞成了危房,正好赶上移民搬迁,就把院子卖了,可能人家要建啥,重新平整了。”刘凯的父亲向他解释说。他知道,儿子对家中的院子特别有感情,可时代在变化,如今在小区居住的老两口也逐渐适应了城市的生活。
刚搬进城里的时候,老两口也不习惯。坐在小区的院子里,总没有在自家院里大槐树下乘凉痛快,习惯早上起来劈柴、挑水的老刘,如今只能在院子里遛遛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围着锅台转了一辈子的刘母,更多时候只能待在家里忙家务,院中再没有白菜等着她去浇水,也没有黄瓜、西红柿等着她去采摘。
在这块黄土地上,窑洞曾是延安人最理想的居所,院落更是他们最青睐的“港湾”。许多人辛劳一辈子,为的就是能修得起几孔窑洞,建得出一座院落,让家人安居其中。如今,随着生活的改变,延安人对居所有了更多选择,传统窑洞越来越少,一座座院落正在远去。
站在村头的山梁梁上,年近花甲的赵延生指着沟壑中几排颓败的窑洞说:“那里就是我们村里人过去住的地方,我家的窑洞就在里面。过去人穷,都是在黄土坡上拿撅头挖出来的土窑洞,我家6口人就住在里面。”这些土窑洞现在已经废弃,其中一些年久失修也已坍塌。那些往昔的苦日子,也随之封存其间。
近年来,赵延生所在的村子发展起了苹果产业。手里有了钱的村民都在城里买了楼房。“现在谁家每年不收入个大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村里人都往城里走,在城里买房子,现在住的条件更好、更敞亮。”赵延生说。整洁有序的小区、生活便利的现代居所正成为他们的新宠。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劳了一辈子的老赵,更乐于这样舒适的生活。
3
走近的记忆
窑洞是延安人沿用千年的居所。人们利用高原厚实的黄土层和有利地形,凿洞而居。寒来暑往,世代更迭,窑洞是黄土高坡上的延安儿女勤劳耕作、生生不息的见证者,也是延安人心目中永远的家。
新时代,古老的延安窑洞有了新面貌。
走进位于宝塔区河庄坪的圣地河谷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仿佛打开了一道时空穿梭的大门。这里以“延安记忆”为主题的民俗产业集群让人叹为观止,“镜像延安历史,写意老城记忆”是设计师的理念,也是漫步其中的真实感受。
园区南大街以红色文化、陕北民俗文化为背景,串联9个围合式院落民宿,主题分别为革命爱情故事、陕北印象、鲁艺文化、陕北民族音乐、黄土风情、红色文化、国际友情等。整条街区以新青年成长记为串线,通过“奔向延安”“扎根延安”“延安延安”等3大文化板块,记录延安从陕甘宁边区到新中国的变迁,通过院落式民宿居住体验,感受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
北大街以北宋文化、边塞文化为背景,打造11个特色民宿,主题分别为北宋工匠、多民族风情、酒肆文化、大车店驿站、书院、窑洞文化等。整条街区以北宋时期延州府的历史文化为切入点,通过“匠心营国”“经略风云”“戏说传奇”“词话边塞”“红妆戎装”等五大文化板块,再现北宋时期军事边塞重镇延州府,展现范仲淹、老种经略相公等抗击西夏、兴办书院、镇守边疆、促进胡汉交易等故事,在边塞风情中感受文臣武将的家国情怀,书写延安千年传奇。
“这里太别致了,院落中能让我找到很多儿时的记忆,也让我体验到了不一样延安窑洞。”慕名前来的市民徐宁说道。恰逢周末,他便带着家人来这里游玩,而位于北街的一座大院落更是让他记忆深刻。推开厚重的木门,错落有致的窑洞甚是气派,窑上窑下更是让他感到新奇。一圈下来,见识了“大户人家”的院落,他不禁啧啧称奇。
一番“考察”过后,徐宁决定和家人在这住上一晚,好好体验一下。“我到窑里看了一下,每个房子的风格都不一样,但住宿环境和星级酒店相比毫不逊色。”徐宁说道。
“我们致力于打造西北最大的院落式特色民宿集群,其中规划约1200余间客房,并拥有丰富的休闲度假配套和细致入微的管家式服务,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文化精品住宿的需求。”陕旅集团延安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人们向往过去的院落文化和生活,但却很少有人愿意接受那时的窑洞住宿条件。”
诚然,即便像刘凯这样对老家院落有着特殊情怀的人,也会有像吴磊那般对居住环境有所要求。窑洞的“新面貌”,院落的“旧样式”,让我们在感怀传统院落远去的同时,也让我们走近了彼时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