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记者 王雄 艾永华
把一个穷村、乱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示范村,村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500元提高到3万元,村里46%的家庭住进“小别墅”,60%的村民在县城购买了单元房,家家拥有了小汽车……从1989年担任村干部以来,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始终带领群众拉电、修路、平地、引水,发展苹果产业,成为村民的“主心骨”、致富路上的“领头雁”。2018年10月,张延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30年一路走来,辛户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有苦有乐。除了群众的信任外,支撑我坚持干下去的还有‘三个担心’。”张延刚说。
担心各项惠农政策在基层落不实,必须把党支部的作用发挥好
在辛户村采访,眼前一片片连绵不断的苹果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许多地方的果园不同,张延刚自家的果园里,苹果树特别稀疏,1亩地才有14株果树。
“这是实施间伐的结果。”张延刚介绍,1999年,他家有8年树龄的果园每亩栽植55株,亩均套袋1.6万只,产量2300公斤,产值5500元。在村民的质疑声中,他对果树每隔1株砍掉1株,每亩株数从55株降到了33株。
2015年,张延刚又对果树进行了隔行间伐,每亩由33株降到14株。虽然亩均株树减少了,但苹果产量不降反增,优果率由间伐前的60%提高到92%,产值更是翻了一番,果园预期寿命由目前的25年左右提高到50年以上。
“党员干部就是要给群众干出样子。果树间伐时,村民非常抵触,连我爱人都舍不得,但实践证明效果很好。目前,果树间伐这一技术措施在辛户村和云岩镇遍地开花。”张延刚说。
担心群众富得慢,就要选对产业,让大伙儿尽快富起来
1989年,张延刚率先承包了辛户村50亩土地,连同自家责任田,一次性栽了60亩苹果树,并带领群众人工平地400亩,全部栽上了苹果树。
1996年,当精心呵护了7年的果树挂果时,每亩苹果纯收入达到2200元,比种粮收益高了10倍。张延刚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为全村定了一个目标:每年至少新建果园300亩,让辛户村家家户户都有果园,让苹果真正成为群众的“摇钱树”。
尝到甜头的辛户村村民栽植苹果树热情高涨,但部分经济困难、残疾、劳动力欠缺的农户却动不起来。张延刚便自掏腰包购买苗木,并动员村民帮助34户困难户建成果园960亩。如今,过去的困难户人均果业收入达到5万元,成为村里的富裕户。
担心小康路上落下人,党支部书记一定要担好扶贫担子
“虽然辛户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了3万元,但也有个别群众因为天灾人祸遇到了困难,成为贫困户。”张延刚说。
张延刚在辛户村推出“支部+养老”精准扶贫思路,新建改造了16间房屋,建成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的辛户幸福院,村上无偿提供水、电、暖气等,让8户13位老人居住。目前,辛户幸福院的养老方式已在延安市全面推广。
2018年,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苹果产业后整理工作要求,辛户村投资1200万元,建起了3000吨气调库、4.0智能选果线和苹果交易市场,实行“两免三帮一壮大”模式,让苹果在全产业链上增值收益,让群众在产业后整理中分享红利。这一模式带动云岩镇677户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