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乡村夜校的富县实践
本报记者 高乐
  每次提起在富县第二届“果王”争霸赛中以单个果重1.4斤摘得桂冠的经历,富县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东屯么村村民张万红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他激动地说:“我能获得这届‘果王’,离不开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党委举办的乡村夜校。乡村夜校的课程,特别是各项技术培训,我一次不落地认真听了,在坚持学习中,果园管理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富县,像果农张万红一样,因乡村夜校受益的人很多。
  近年来,为破解乡村干部“工学矛盾”“想担当却不会当”等问题,富县县委依托乡村两级党员活动阵地,探索推行乡村夜校,在12个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党委开办“干部夜校”,在137个村(社区)党支部开办“农民夜校”。通过学思想、听民声、解难题、教方法、促工作,把乡村夜校建成党性教育、武装思想的课堂,交心议事、答疑解惑的场所,锤炼干部、提升能力的学校,振兴乡村、推进发展的平台,为建设“实力富县、绿色富县、幸福富县”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传思想、学政策
  筑起党性教育“新高地”
  “事儿太多,忙!”“等有时间再学。”“学了也用不上。”……在基层干部群众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那么,基层干部群众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效学习?富县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探索推行乡村夜校,农闲时节利用晚上组织学,农忙时节利用阴雨天学,实现了生产学习两不误。
  “乡村夜校大家都爱去,既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惠民政策,也讲脱贫技能和实用技术;既解决邻里矛盾纠纷,又讨论村规民约,和大家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每天村里广播一响,大家只要家里不忙的都乐意去听一听。”64岁的缑永生是张家湾镇杨家湾村原村支书,即使“退二线”后也始终心系村子发展,如今,他作为村民代表之一,经常参加村上组织的乡村夜校。
  缑永生告诉记者,以前不少村干部政治意识淡薄,不爱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乡村夜校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开办以来特别受欢迎,大家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了,政治觉悟变高了,工作劲头也变得十足。
  张家湾镇瓦窑沟村第一书记杨子杰是个年轻肯干的后生,他告诉记者,作为第一书记,开展工作期间经常遇到村民询问政策,但有时担心了解不准导致无法第一时间为群众解答。恰好,每周一的镇级夜校都会有民政、退耕等政策,这样,他在村里乡村夜校上,就可以更好地推进工作,并及时解答群众困惑。
  富县依托乡村夜校这一平台,通过干部讲政策、专家讲技术、能人讲经验,做到干部群众全员培训,进一步坚定了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群众的理想信念,提高了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听民声、应民意
  搭起干部群众“连心桥”

  2019年1月7日晚上7点,吉子现便民服务中心安子头村显得格外安静,但是该村村委会的会议室内灯火通明。村领导和村民代表齐聚一堂,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出谋划策。
  面对群众反映村上红白喜事花费越来越高现象,大家进行讨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村委会决定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了新的红白喜事酒席标准,希望破除婚丧嫁娶中的铺张浪费。 
   孙小宏是红白理事会制定标准后第一个过事待客的村民,当理事会的人劝说他按新标准办事时,孙小宏很为难:“主要怕村里人说闲话,说咱给老母亲过事还舍不得花钱。”在村支书孙广义的劝说下,孙小宏最终同意了。令他感到惊讶的是,村里人都很支持,说这是个好事儿,减轻了所有人的负担。
  孙小宏为全村开了个好头。如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在安子头村已蔚然成风。
  “除了制定村规民约,乡村夜校中群众关注最多的是惠民政策、产业技术培训等问题。”富县县委组织部组织委员马建生介绍,通过乡村夜校,全县实现了乡村党组织与群众面对面沟通,能够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回应群众诉求,确保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解决好、落实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技能等惠民政策落地生根,农村移风易俗、倡导时代新风的氛围越来越浓。
   解难题、化纠纷
  托起致富和谐“幸福梦”
  在寺仙镇青儿塬村乡村夜校的现场,村民围绕当期主题“致富新路——中蜂养殖产业”进行激烈讨论。村民高彩花一口气提出三个疑问:“除了苹果,养蜂还能赚啥钱哩?蜂好养不?能卖出去不?”不少村民纷纷点头表示有同样的担忧。
  应邀前来的中蜂养殖技术员雷文斌向大家讲述了中蜂养殖的前景:“在果园内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形成以果养蜂、以蜂促果的科学‘双促’模式,不仅能直接增加收入,还能提高果品质量,一年能多挣2万多块钱。”随后,致富带头人寺仙村吴家村小组养殖户王宁刚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实际经验。
  “这下我懂了,养蜂好处多,合作社还会帮忙包装和销售,没了后顾之忧,小康生活指日可待。”听完课的高彩花喜上眉梢,对生活有了新的盼头。
  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党员干部下乡包村期间遇到的难题等,富县乡村党组织通过“乡村夜校”深入分析,找准症结,及时解决,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将乡村夜校与“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相结合,通过“拉家常、讲政策、讲道理”的形式讨论村级事务、化解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全县共计解决矛盾纠纷5222件。
  交道白家村村民关三昌在新建平房时将邻居关兴合家的窑背墙损坏,原本关系融洽的两家人因此红了脸。两家人为此找过村委会、包片领导,也上过法院,都没能解决。
  5月9日,交道便民服务中心在乡村夜校上正式启动了“两说一联+乡村夜校”机制,第一件处理的便是这件事。经过村干部、村民及司法所、土地所等相关人员的劝说和调解,关三昌同意给关兴合留24cm的墙体,并赔偿5000元,将损坏的窑背负责修补好,历时4年的矛盾纠纷案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教方法、学先进
  建起干部能量“加油站”
  “如今时代变化快,仅凭经验不足以胜任基层工作,不学绝对不行。”羊泉镇党委书记李龙认为,对基层干部来说,只有把学习搞好,才能提高理论素养、掌握科学工作方法,确保中、省、市、县各项工作部署落地生根。
  针对部分乡村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经验不足的实际,富县乡村党组织把“乡村夜校”作为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有效抓手,通过经验分享、讨论交流、学习先进典型事迹、落实新老干部“一对一”帮带机制等,传经验、学先进、教方法,帮助干部理思路,使乡村干部找到了差距,改进了作风,提高了能力。
  李军民是牛武镇寺庄行政村新任村书记,因为才上任,没有工作经验。2018年,寺庄村由于基层矛盾纠纷多,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李军民特别着急,多次利用乡村夜校召集所有村干部及前任老支书进行讨论研究,向别人“取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摸索,他带领村干部成功解决了村内许多矛盾纠纷,维护了乡村和谐稳定。
  富县开办乡村夜校以来,在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提质促能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有效激活了干部群众学习的主动性,为农村工作顺利推动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学思想、听民声、解难题、教方法,不仅提升了干部工作能力,激发了干事热情,还增进了干群关系,凝聚了干事创业合力,从而达到了促进工作的目的。
  乡村夜校,对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各级干部能力水平、助力县域经济发展、增进百姓福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这一接地气的“课堂”在富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像冬日的暖阳,照亮了农民朴实的脸庞,让人心里敞亮、备感温暖、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