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埃德加·斯诺 ●郑律成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毛泽东、朱德与部分美军观察组成员合影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 马海德 ●“红星园”的外国友人图片展 美国友人参观“红星园”外国友人图片展 当你走进“红星园”,你会知道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有1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国际友人在延安工作和战斗过,他们成了革命年代延安与世界交流的窗口;当你行走在双向总长400米的“国际友人图片展”展馆里,你会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前不久,一群外国记者来到延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探寻“一带一路”下延安新发展。
你是否知道?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有一群外国记者来到延安,埃德加·斯诺,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海伦·斯诺……就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让世界认识了当时进步的、真实的延安。
1 马逸飞和他的“红星园”
在延安有一个地方,专门纪念这些在抗战时期为延安作出贡献的外国人,这就是“红星园”。
这座由《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取名而来的文化园区,不仅有纪念其作者埃德加·斯诺的铜像和珍贵资料,还有着“国际友人图片展”展厅里近四百张珍贵的老照片,记录着抗日战争时期,来自1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国际友人与延安的深情厚谊。
“红星园”的发起人马逸飞,是一位生于延安长于延安的60后。他说,第一个来延安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是他的偶像。
1935年,中央红军完成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之后的次年,年仅30岁的埃德加·斯诺突破重重封锁来到了陕甘宁边区,通过半年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群体进行了采访和了解,把自己的见闻写成了大量客观详尽的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位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并且发出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伟大预测。1937年,斯诺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并在英国公开出版,这部作品不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也使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进步青年聚集到了延安,为争取全人类的解放而艰苦奋斗。
作为埃德加·斯诺的“粉丝”,私下研究这位美国记者成了马逸飞最大的爱好。
2011年12月8日,马逸飞去北京参加了中美乒乓外交40周年纪念活动,听了两国代表的发言,受到触动,他决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成一个项目,这就是“红星园”。
如今,“红星园”初见规模,主要由外国友人在延安纪念馆、西行漫记主题雕塑园和窑洞的记忆民俗村等部分组成,以期全景展示国际友人在延安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再现当年的历史风貌。其中,“国际友人图片展”展示的几百张珍贵的老照片,有很大一部分是马逸飞和他的团队近十年来辛苦搜寻的结果。行走在双向总长400米的“国际友人图片展”展馆里,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穿越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2 延安人民的“老朋友”
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认识了延安,也为外国人来延安打开了一扇门。
1937年,美国进步女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到达延安,采访了延安的红军官兵;
紧接着,斯诺夫人海伦·斯诺也来到延安,续写了丈夫的《西行漫记》(也被命名为《红色中国内幕》),完成了《延安采访录》等著作;
这一时期,来延安的除了他们,还有美国学者托马斯·彼森、德国女学者王安娜博士、美国学者欧文·拉铁摩尔博士和美国记者维克托·盖、厄尔·列夫、哈里森·福尔曼等。
抗战爆发后,英国记者詹姆斯·贝特兰、德国记者汉斯·希伯、美国记者白修德,以及由美、英、苏等多国记者组成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纷纷来到延安,用文字和图片客观真实地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战业绩,被誉为“全世界人民的眼睛”。
解放战争开始后,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于1946年6月抵达延安采访。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会见她时,提出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点。
不只是记者,很多外国医务工作者也来到延安解放区进行支援。
黎巴嫩裔的美国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是与斯诺一起进入陕甘宁边区的,最后决定留在陕北并参加了红军,他的中文名字叫马海德。1944年到1949年,马海德为边区军民看病4万余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马大夫。新中国成立后,马海德加入了中国籍,任国家卫生部顾问等职。去世前,他留下遗言要将骨灰撒入延河,以实现其“生在异国,魂归延安”的愿望。
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生亨利·诺尔曼·白求恩是1938年抵达延安的,来的时候率领了一支援华医疗队。同年11月,白求恩在抗日前线以身殉职,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悼念文章《纪念白求恩》,号召解放区军民和全体共产党员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
印度援华医疗队、英国公谊救护队等也曾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工作过,他们救死扶伤的精神至今依旧被广泛传扬。
在来延安的外国友人中同盟国的官员们也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埃文斯·卡尔逊上尉是美国总统罗斯福派驻中国的秘密观察员。1938年4月底,卡尔逊以美军观察员的身份来到延安,考察延安军民的军事训练,走访一些机关、学校和群众团体,并拍摄了许多反映根据地军民战斗生活的照片。回国后,他在美国出版了《中国的双星》《中国陆军》两本书,真实记录了他在中国各战场考察的情况,在国外引起很大震动。
“美军观察组”是有史以来第一个访问延安地区的美国官方代表团。他们一行30余人,于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及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考察访问。世界学联代表团于1938年6月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和延安各界热情接待。外国专家还为延安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这其中就有英国物理学家班威、英国学者林迈克、新西兰的“工合”技术专家路易·艾黎、美国青年李敦白等。此外,朝鲜作曲家郑律成、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苏联外交官彼得·弗拉基米洛夫、日本共产党主席野坂参三、印尼共产党人黄庆光等外国革命者也来到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人并肩战斗。
据统计,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共有10多个国家的150余位国际友人在采访、考察、工作、学习和战斗,他们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延安与世界交往架起了桥梁。
3 搭建延安与世界友谊之桥
“以纪念斯诺为纽带,用‘红星园’促进中外的民间交流。”马逸飞建立“红星园”的初衷正在不断地实践着,他想在发展个人事业的同时,也为推动中外民间友好交流做一些努力,把经济发展中的延安介绍给世界,让更多的外国人像斯诺一样成为中国人民最好的朋友。
筹建至今,“红星园”已经迎接了美国斯诺纪念基金会代表团、美国堪萨斯市政府代表团、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校区布洛赫学院MBA代表团、美国堪萨斯地区青少年陕北支教团等十多批次国际友人参观访问。
2015年10月,延安大学与斯诺的母校密苏里大学结为友好学校;2017年9月堪萨斯市与延安市正式建立了国际友好城市关系;2019年1月,由北京大学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西北大学陕西省斯诺研究中心、延安大学斯诺研究中心和延安“红星园”代表参加的“斯诺研究的新探索学术座谈会”在延安大学召开。会议确立了三所高校依托“红星园”组织国际友人会议、研学、交流、参观等活动的“三校一园”合作模式。
斯诺和他的事迹将在延安延续下去,为中美乃至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的交流和友谊。而依托延安宝贵的外交历史和红色资源,我们所能做的还有很多。
据延安外事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正在积极协调,争取在市区建立国际友人纪念广场,让更多的延安人以及来延游客了解这段历史,也让延安再增添一处红色历史宣传阵地。
同时,我市也在积极和马克思的家乡以及朝鲜(现韩国)音乐家郑律成的家乡等有历史渊源的城市相对接,有望在中国友协和省外办、友协及市政府的推动下达成国际友好城市,让当年跨越国界的伟大情谊继续得以延续,搭建延安与世界友谊之桥。
80多年前,延安敞开胸襟,迎来了世界各地的外国朋友;今天,“一带一路”下的新延安,将再次把目光投向世界,得到世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