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甘泉县:
“三大模式”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本报记者 马政
  今年以来,甘泉县以完善产业就业建设为基础,将问题整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向纵深开展,在整改提高上下实功,在强化措施上亮实招,在狠抓落实上见实效,在巩固提升上提质效,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硬仗硬打,扎实推进,全县3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854户脱贫户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66%,全县积极打造“三大模式”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三个三”抓整改模式
  在研究部署问题整改上,甘泉县集思广益,真抓实改,摸索出了“三个三”的抓整改模式,即“三议、三化、三抓”,确保了整改工作扎实推进。
  在“议”上下足功夫。工作部署党委议,该县各级党委将问题整改工作提级,纳入党委会重要议题进行安排部署;问题表现逐项议,该县对省市反馈的问题逐条商议“有没有、准不准”,将问题层层转化为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问题,做到问题到人、到事、到项目;整改措施大家议,在制定整改措施的过程中,各级各部门集思广益,共同商讨,确保整改措施能够落地见效。 
  在“化”上健全制度。党委研究常态化,今年3月份以来,该县县委常委会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问题整改工作,切实做到了每月至少研究一次的要求,统筹推进问题整改工作进展;责任分工具体化,该县成立了中央专项巡视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了党委、政府、扶贫分管领导、行业扶贫分管领导的职责,整体推动问题整改工作落实;督查指导经常化,该县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坚持每月对问题整改工作进行一次督查,县扶贫局坚持每月问题整改工作指导一次,做到了一月一指导一通报一总结。
  在“抓”上落实责任。收到反馈问题后,该县县委及时召开常委扩大会,带头研究分析,并要求各乡镇(街道办)组织“四支队伍”对照反馈问题,逐条分析,具体到户、具体到人,切实做到真认账、认真账,为下一步制定整改措施打好基础;根据研究分析后的问题表现,由各乡镇(街道办)组织驻村工作队到问题村、问题户实地核查,查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准症结,为下一步落实整改措施找准办法;全县将问题责任细化到人,各级领导层层夯实责任,人人头上有担子,事事落实有回音,保障整改进度和质量。
  “522”抓产业模式
  为切实巩固好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甘泉县因户制宜,精准施策,聚焦群众增收,狠抓特色产业培育建设。
  今年以来,甘泉县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夯实产业基础,扩大产业种类,给贫困户更多选择余地。该县经过深入调研,将蔬菜、山地苹果、食用菌、奶山羊、中蜂等5项产业确定为重点产业,每户可以任选2项,扶持资金每户不超过1万元,确保每户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该县积极鼓励发展蔬菜、山地苹果产业、食用菌等主导产业;针对无技术、无劳动能力户,该县积极鼓励通过托管、代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的中蜂、奶山羊产业,彻底将无劳力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实现无劳力有收入。
  对长短产业结合不紧密的,例如棚栽业,该县积极引导群众在棚内间作套种西甜瓜、辣椒、叶菜确保群众当年收入不减;对发展食用菌、中蜂产业等产业的,该县通盘考虑,建立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同时,该县对有发展山地苹果、蔬菜产业的给予政策支持,作为长效产业加以扶持。全县今年新发展产业户457户,其中棚栽业146户,养殖中蜂285户,养殖奶山羊23户,通过“522”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三个作用”抓推动模式
  按照“企业引领、大户带动、农户参与”的理念,该县加强与陕果集团、荣华集团、大陕北果业的合作。以“企业+基地+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脱贫,切实发挥好企业的引领作用。
  今年上半年,陕果集团在全县流转土地3000亩,涉及2乡镇2村,建成山地苹果3000亩,覆盖贫困户60户。其中在美水街道办县屯计划投资2400万元,流转土地1200亩,每亩流转费480元,共计720万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任务505亩,县屯村受益群众140户537人,年人均增收400元,村集体每年也有21600元的收益。果园每年可为流转土地的农户、贫困户提供就业约2600多个务工日,收入约39万元,真正实现了“租金照拿、农活照干,集体受益、群众增收”。为减轻企业负担,更好发挥企业引领作用,甘泉县采取“企业+政府”的合作模式,每亩土地流转费陕果集团承担200元,县农业农村局承担280元,4年后双方按照约定,陕果集团占股76%,县农业农村局占股24%,除去果园管理成本,所得纯收入按照股份比例分红。
  道镇南义沟村是甘泉县党建示范村,甘泉县充分发挥支部堡垒作用,把农业产业扶贫示范园区的规划、建设由以往政府的“包揽”式投资建设转变为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设、管理,建成园区资产属村合作社资产。园区的建设整合了乔庄等4个村的产业扶贫专项资金120万元,县财政奖补资金300万元,市级园区补助200万元,扶贫资金保本保息每年为4个贫困村各分红3万元,财政投入资金收益分配,村集体占股20%,贫困户占股80%。创新合作模式。合作社将土地从农户手中集中流转,园区建成后将大棚返租给农户进行种植,农户承包大棚每座每年承包费2000元,同时,村党支部积极引进“全丰实业公司”种植大樱桃14棚,每亩承包费35元,5年后上浮30%,为园区群众自身发展提供技术借鉴及示范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农户、企业承包种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8万余元。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为发挥好群众主体作用,甘泉县充分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积极性,改变了过去下任务、硬摊派的工作方式。
  道镇兰家川村蔬菜产业扶贫园区,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设,群众租赁大棚发展产业。今年已建成大棚180亩,其中日光温室64座,大棚45座,30座日光温室大棚由农户承租种植,农户承包大棚每座每年承包费2000元,14座日光温室大棚由全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经营20年,其中前5年和最后5年以35元/米承租,中间10年上浮30%,20座大跨度大棚前5年500元/亩,后15年750元/亩的价格承租,并另外以每座大棚1000元的价格分红给合作社,用于带贫益贫帮扶所有贫困户。通过转变建设模式和经营模式,每年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7万余元,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也盘活了资产,更激发了群众参与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