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旭询问村民张旺的身体状况 “如果把贫困问题看作一种生命体的‘贫血’状态的话,解决贫血问题应该不仅仅着眼于‘血’本身,还要关注打造一个更加‘健康强壮的身体’,从整体上提升肌体的造血能力。”这是甘泉县道镇镇米家沟村第一书记韩旭所理解的扶贫。
担任第一书记以来,韩旭加强组织建设,让米家沟村支部焕发新的活力;改善硬件设施,提高群众的生活品质;巧用惠民政策,为贫困群众建立稳定的产业。他用心、用情的帮扶,获得了党员干部以及村民的认可和赞扬。
人心聚拢风气正
韩旭是甘泉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一名干部,于2017年7月份经单位推荐,被县组织部选派到道镇镇米家沟村担任第一书记。
“韩书记啊,我们村支部老红火了!”这是到村的第一天,米家沟村60多岁的村民给他讲的第一句话。这短短的一句话,总结了米家沟村的状况——村党支部与广大群众联系不紧密,组织软弱涣散,因不及时解决群众问题导致全村集体上访频繁,邻里邻居间的矛盾也长年不断,加上留守村民大部分是“妇幼、老弱、病残”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管理难度大,长此以往,村里在全镇的综合考评排名中经常处于下游。
面对这样棘手的状况,韩旭陷入短暂的迷茫。他记得临行之前,单位领导曾对他说:“农村工作情况比较复杂,做工作不能只凭热血,最重要的是要走心,遇到困难要多思考。”
走心?那就应该走到村民心里,深入群众,融入群众。
于是韩旭换掉皮鞋、戴上草帽,从了解村情民意开始。他带领扶贫工作队与村干部开始每天长达八九个小时的摸底走访,了解掌握所有贫困户的信息,调查群众的需求及困难,及时回应他们的诉求,帮助解决困难。同时加大对群众扶贫政策及法律的宣传,坚持让每一户贫困户将政策摸清、吃透。
为转变软弱涣散的党支部,他大力推进基层党建组织工作,积极协调村“两委”班子组织全村党员与村民代表开会,总结贫困原因。并通过举办村集体活动、观看全国优秀党员干部宣传片等多种形式教育党员增强“四个意识”,牢固坚定“四个自信”,逐渐扭转了村里脱贫攻坚中的不正之风,凝聚了力量。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与群众最直接的交流,韩旭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取得了全村党员干部的信任。米家沟村在全镇的综合考评排名中终于走在了前列,并在2018年被评为市级文明村。
设施完善生活好
米家沟村处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大沟深,村民吃水较为困难。
“2018年4月2日是我特别难忘的一天,那天我去入户走访,到李秀山家时恰好遇见老人正准备去后山挑水,蹒跚的步履还得担着两个大桶,怕他有个什么闪失,我帮他到后山把水缸挑满。”韩旭回忆起那时的情景颇为感慨,水除了供人饮用,更是发展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如果水的问题解决不了,那么后续的脱贫更是纸上谈兵。
于是,韩旭积极向镇政府反映村里情况,和片长多次与县水务部门沟通,终于协调资金42万元,于2018年5月份动工,新修了100方水塔1个、水窖137个、铺设饮水管道7800余米,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的问题,这股源头活水打通了村子发展的“命门”。
米家沟村位于道镇镇以北,距离县城10公里处,210国道穿村而过。在夏秋的晚饭后,经常能看到老人们坐在公路边的树下乘凉、聊天,孩子们则在旁边追逐嬉闹,韩旭看到的不仅是这欢乐祥和的美好画面,还有这路边潜在的安全隐患。
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韩旭积极协调项目资金24万元,在2018年3月份带领村民把旧学校的7间房子维修一新,当作村民休闲娱乐活动室,丰富他们的农闲生活,学校操场则建成了供大家休闲娱乐的广场,村民们秋收的时候也可以用来打场。
“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我和孩子他妈都有自己的休闲生活了,我能看看别人下棋,她能跟着跳跳广场舞,生活质量和城里人没两样。”村民杨亚铭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产业惠民奔小康 米家沟村位于道镇政府以北七公里处,全村共有134户435人,共有贫困户18户39人,其中低保户9户18人(其中五保户1户1人),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没有固定的产业。
基于村里耕地较少的实际,韩旭和村“两委”班子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决定为村上谋划建设大弓棚,为村民建立固定的产业。经过积极申请协调,以县扶贫局补8000元、包村单位买膜、贫困户种菜,发展大弓棚20座。目前,马来娃等7户贫困户在自家的大弓棚种上了豆角、青椒等蔬菜,第一茬蔬菜棚均收入已有3000余元。
“有了大弓棚,我再也不用愁着去哪儿打工了,管理蔬菜就让我忙不过来,只要踏实种好蔬菜,日子就会越过越好。”村民高爱平拿着卖青椒的钱高兴地说。
介于村里没有蔬菜种植基础,技术较为欠缺,韩旭多次邀请县蔬菜局的技术员进棚为菜农讲解蔬菜种植技术,帮助他们尽快掌握技术,提高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在韩旭的带领下,米家沟村2018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为12814元;人畜饮水工程均已实现自来水全覆盖;乡村水泥路已贯穿全村各个巷道;广电数字电视普及率达到98%;4G网络在村里也已全面覆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韩旭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全心全意为贫困户脱贫奉献自己的力量,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着力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上下功夫,争取了人心、凝聚了民心。目前,全村原建档立卡贫困户18户39人,除2户兜底户外,全部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