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插秧的村民 富县苹果 ●傍晚休闲聊天的村民 ●机械化收割稻田 本报记者 朱佳雨 通讯员 吴龙迪
是什么点缀了富县的乡村?蓝天白云下,汩汩溪水延绵村里,乡间小路、庭前屋后干净整洁,漫山遍野的林果孕育希望,宽敞明亮的农家院欢声笑语。
田畴织锦绣,沃野好风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发展迎来新机遇。富县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富县篇章。
和着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循着砥砺奋进的坚实足迹,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在富县大地徐徐铺展。
兴产业 强支撑 “新型主体”串起千家万户
“我记得刚来川庄的时候,路都是坑坑洼洼的,路旁的野草都有1米高,村子没有主导产业,零星几块地里种着些玉米,村里人很少,甚至有些家户都是空宅,门上挂的锁已经生了锈,到处都弥漫着破败的气息。”富县张家湾镇川庄村第一书记乔建国说。
2013年,当地发了一场洪水,将村民的稻田一一冲毁,土地一毁,村民没了收入,很多失望的村民离开村子外出谋生,这里也越来越没有生气。
张家湾镇川庄村民多为四川移民,口粮以水稻为主,村里土壤、气候等条件适合大面积种植水稻,在村委会多次商讨下,决定对川庄稻田进行恢复,并将水稻发展成主导产业。
2016年4月20日清晨,一声巨大的机械轰鸣声惊起了林间不知名的鸟儿,320亩的稻田恢复项目正式在川庄实施。短短1个月,川庄便出现了连片稻田,村民们眼中又重新焕发出了希望。为了让村民种的水稻不愁销路,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了富县川庄水稻专业合作社,并且实现贫困户全覆盖,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有工可打。
乔建国还联系县农业局,为川庄协调了3台插秧机、8台耙田机、1台育秧机,进一步降低了村民的生产成本。现在的川庄每亩水稻抛壳后能打700余斤,每斤均价在3.5元左右,经过加工和包装后每斤能卖到6-8元,富硒水稻的价格则更高。
村民的钱袋子鼓了,接下来就该提升生活品质了。2016年,川庄村文化广场被整体硬化,村卫生室也拔地而起。次年,村里多了6个垃圾桶、1辆垃圾车,卫生变得更加干净整洁。再往后更是出现了党员水稻志愿服务队、“爱心超市”,太阳能路灯的安装也被提上了日程……
如今在川庄村,葫芦河潺潺流过,连亩稻田泛着粼粼波光,山风和着泥土的清香拂过,远处的稻田里依稀可见白鹤、鹭、鹮等珍禽悠闲掠过,宛如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
川庄村的巨大改变,只是富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个小小缩影。
自2008年以来,富县共计改建农村卫生厕所1.5万户,公厕13所。2018年,富县对137个行政村中的30个村巷道进行了硬化。各行政村先后制定了村规民约并成立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以“四会一约”为准则处理民间事务,逐步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在遏制传统陋习、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富县正在通过修复自然生态、挖掘文化资源、发展农业产业、改善民居环境,鼓励群众自发众创、共建共享,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群众收入,从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以此不断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最终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富县副县长许新选说。
美环境 种风景 唤回美丽田园诗情画意
“三清一改”,即“清垃圾、清塘沟、清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在富县牛武镇,垃圾不仅仅是被清理掉了,还被变废为宝。
2018年5月28日是富县牛武镇垃圾资源化处理站正式运行的日子,操作员张启军熟练地操作着3台轰鸣的设备,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可腐烂的瓜果、菜叶等变成有机肥;将可处理的塑料、纸张、玻璃等变成陶瓷灰。围观的村民全都惊呆了,垃圾还能变成宝?
其实垃圾真的可以变成宝。可腐烂垃圾1吨能产出肥料150-200公斤,不可腐烂垃圾1吨能产出陶瓷灰10公斤,但要想将这些垃圾合理利用起来,分类是个大问题。
“刚开始让把垃圾分类的时候,我不是很赞同,一天干活都忙得很,谁还顾得上分门别类,垃圾怎么扔不是扔?”像牛武镇管头村村民李继广这样抱有疑虑的村民很多。
为了扭转村民们的想法,牛武镇的领导干部真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不懂的就手把手教,不配合的就一次次说服……
终于,牛武镇八条硷村垃圾分类也被纳入了村规民约,并且每月会对农户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评定,评为“良好”的会被给予积分奖励,可在“爱心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每天清早,保洁员张玉梅的垃圾车悠扬的喇叭声就会传遍整个村庄。“村民把垃圾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到我这儿二次分拣成有毒、餐厨、可回收和其他4种。”张玉梅介绍道。
“目前,垃圾分类运行‘户分类、村收集、环卫公司转运处理’的体系,‘两次四分法’也大大简化了垃圾分类各个环节的步骤,这使得全镇的垃圾分类工作走在了前列。”牛武镇镇长丁小龙说。
据了解,牛武镇只是富县实行垃圾分类的一个试点,之后还会其他乡镇和街道建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垃圾中转站、餐厨垃圾处理站、再生资源集中回收市场等。富县将按照‘城乡一体、分类处置、全民参与、整县推进’的总要求,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投放、收集、处理长效机制,实现全县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最终达到“进入填埋场的垃圾不会对水体和土壤产生污染、其他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置”的目的。
据了解,富县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思路。根据各乡村现状,按照清洁型、生态型和美丽宜居型三种类型村庄确定整治目标和建设任务。清洁型村庄突出环境卫生整治,生态型村庄强化功能补缺,美丽宜居型村庄着力整体提升。
本着尊重实际,保持村庄传统空间肌理的原则,传承乡土文化气息,树立“轻介入、微改善”理念,不打破乡村现有景观格局和建筑特征,注重承载乡土文化记忆,建设富有传统文化意境、充满传统文化风的当代乡村。
富县坚持重点突破、辐射带动。根据县情特点,确定主要建设内容和项目,以公路沿线村庄为主体,区域连片推进整治,重点实施全县49个美丽宜居示范村、乡村示范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实现数量扩张,全面提升。
值得高兴的是,如今已经建立了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并且建管并重,长数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
一组成绩令人欣喜:富县共实施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工程、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工程、村内道路硬化工程以混凝土路面为主体、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工程,四大类工程12个项目,总投资17711.32万元。
防污染 护蓝天 绿色生活助推绿色发展
“我这活又不累,还有工资拿,而且看着河水越来越清,人心情都变好了,真是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王怀娃像往常一样,在河边一边散步,一边弯腰捡起一些细小的垃圾,脸上难掩对家乡青山绿水的自豪感。
王怀娃是富县交道便民服务中心界子河村人,交道便民服务中心为探索“河长制+脱贫攻坚”模式,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了王怀娃等人从事河道巡护工作,不仅维护了河道生态,每季度800元的工资还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
在富县的每个乡镇村落,都会有像王怀娃一样的巡河员定期对当地河道进行巡视,一旦发现河流异常,就会逐级上报,使问题得到迅速解决。
得益于退耕还林工程的改造及“河长制”工作的逐步推进,如今的富县县城已经被环绕在一片青山绿水间,但为了维护这来之不易的“青山绿水”,城区污水处理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甚至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负荷能力。
富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于2010年12月17日投入使用,设计处理能力为5000立方米/日,目前超负荷20%,处理量达6000立方米/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主污管道与雨水管道共用,导致污水流量增加,使得污水处理超出负荷。
“雨水进入主污管道后流入厂区,会稀释处理池水浓度,不利于微生物的成活。同时,雨水污水混流,难免带来固体垃圾以及泥沙,一旦管道堵塞,排查故障费时费力,污水处理也要中断好几天,大量的泥沙被冲进处理池也会导致净化系统瘫痪。”富县城区生活污水处理厂厂长刘利刚说道。
为了减轻污水处理压力,有效提高水环境质量,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富县决定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重新铺设污水专用管道,将雨水、污水分开,使污水进入处理厂,雨水等无害水则直接排入河道。
“第一阶段工程5月13日开工,首先对人口密集、水量集中的沙梁片区进行改造,预计到11月底投入使用。”富县城管局总工程师王孝生说道,“为尽量不影响市民正常出行,我们在车流较大的路段采用顶管法施工,在不大面积破坏路面的情况下进行作业,以避免造成交通拥堵。”
据了解,沙梁片区“雨污分流”工程总投资2527万元,工程费用2180万元,此外还有北教场片区、茶坊片区、老城片区、南教场片区、监军台片区5个片区计划实施“雨污分流”工程,预计三年全部改造完成。
2019年5月,富县荣获“陕西省县城建设先进县”。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富县始终坚持“宜居宜业、具有唐韵特色”的理念。街角处的小型广场、东山公园、开元寺公园、太和山道教文化基地等已经成为市民们茶余饭后最喜欢去的活动场所,下象棋、太极球、登山等简单的娱乐活动取代了打麻将、酗酒。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升了生活品质,形成了城市的文明新风。在这座闲适的小城里生活,人们更舒心、更幸福。
“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修桥、铺路、盖房子,而是推进富县建设的具体路径、落实转型升级‘组合拳’的具体招式、引领绿色生态发展的具体抓手,是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社会建设的龙头,是统筹城乡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桥梁。”富县县委书记李志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