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搬离旧穷窝 迁出好日子
——安塞区易地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纪实
    安塞区幸福苑安置小区安塞区幸福苑安置小区
    安塞区聚福园移民安置小区安塞区聚福园移民安置小区
    ●小区居民在楼下凉亭里聊天
    ●沿河湾镇新窑湾安置小区
    ●王维强老两口在新房里
  通讯员 马志青 本报记者 王爱荣
  在穷山沟里住了半辈子的李天鹏,做梦也没想过有一天会离开八里湾村搬进城里,住上楼房、告别土地,还成了名副其实的“上班族”。这一切都得益于精准扶贫的好政策!
  今年56岁的李天鹏是安塞区坪桥镇八里湾村的贫困户,那个挂在山峁上的三孔窑洞,住了祖辈们和李天鹏几代人。路不通、水不畅,收成不好,光景不好过。
  “靠天吃饭、十年九旱,年景不好时,一亩地只能收获三四百斤粮食,日子恓惶得没法说。”回忆起在老家的日子时,李天鹏颇有感慨。
  终于,脱贫攻坚的曙光照亮了穷苦人向往幸福生活的路子。2016年,李天鹏家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2018年腊月十六,李天鹏一家搬进了县城,只掏了1万元,便住进了地段好、交通便利的电梯房!
  新家安置在安塞城区的惠泽园小区,两室一厅宽敞整洁,冰箱、彩电、洗衣机一应俱全,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在新房里过了个年。
  年纪大了,干不成重活,如何在城里生活成为困扰李天鹏的难题。让李天鹏没想到的是,该区移民办协调物业用工,给李天鹏在小区里的公益性岗位安排了工作,扛了半辈子老撅头的他成了一名按时上下班的保安。
  “这比下地干活‘苦’轻多了,一个月轻轻松松就能拿1800元工资,这顶过去一整年打粮食的收入哩!”李天鹏对进城的生活很满意。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安塞,像李天鹏一样通过易地移民搬迁,住上安全暖心房、就业有事干的群众比比皆是,他们的幸福生活不再是奢望。
  搬离“穷窝” 住进新楼房
  安塞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白于山区边缘,境内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薄弱。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指明了安塞区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中省市决策部署,聚焦“57”标准,突出重点,持续发力,坚决打赢这场硬仗!
  2016年,安塞区委、区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综合施策,压茬推进,全面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两年来,安塞区先后建成惠泽园、聚福园、沿河湾、招安等11个集中安置社区。截至6月底,完成易地扶贫搬迁2523户8542人,其中集中安置2406户,占搬迁总户数的95.3%;分散安置117户,占搬迁总户数的4.7%,入住率达96.4%。”谈起全区的移民搬迁工作,安塞区移民办主任张志宏心里揣着一本明白账!
  为了让搬迁安置强力推进,安塞区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工作专班,还专门设立区移民搬迁工作办公室工作机构,负责全区易地扶贫搬迁的规划编制、任务分解落实、项目组织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等工作。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形成了“区委、区政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统筹协调、上下衔接、压茬推进”的强大合力。
  为精准锁定搬迁对象、顺应群众搬迁意愿,安塞区以“城镇化、集中化”安置为主,重点将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布局在城区和重点镇,精心编制了《安塞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和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方案》,整体推进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建设,改变了过去农村复制农村的搬迁模式,既带动促进城镇化建设,又保证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
  “惠泽园一期安置小区搬迁户于2018年11月30日前完成房屋装修并入住,奖励挑选三开门冰箱、半自动洗衣机、液晶电视任意一样。每户自费300元,便可享受1200元一年的入网费……”为使搬迁对象加快入住,提高搬迁安置入住率,安塞区还出台了《安塞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奖励办法》。
  “十三五”期间,安塞区计划易地扶贫搬迁2524户、8546人,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搬离“穷窝” 变身“上班族”
  “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安塞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有效举措,制定了《安塞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还建立了“三单一卡”脱贫台账,多措并举培育搬迁后续产业,同步跟进产业就业措施,让搬迁群众能致富。
  6月28日,走进安塞区乐家家超市,贫困户张维强正在为超市擀杂面。她告诉记者,去年7月份,新房一下来,一家人就搬进了幸福苑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的新房。在这个小区,8栋高楼里住进了637户搬迁户,新邻居大多和她家一样,是从全区11个乡镇搬迁来的贫困户。
  记者跟随张维强来到安塞区幸福苑移民搬迁安置小区的新家,但见两室一厅的新家宽敞整洁,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张维强高兴地说:“这台电视机是住进来时政府奖励的。”
  一套75平方米的新房,是贫困户张维强一家人渴盼了多年的梦。
  张维强原来住在安塞区招安镇庄科村,老两口靠务农维持生活,然而,疾病一下子让家里陷入困顿。2013年,老伴李玉富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一个月要去医院复查一次,每次往返包车费用需要400元,看病极为不便。于是,张维强便在安塞城区租了一间窑洞,两人挤在租赁的窑洞里,开始了以救济补贴讨生活的日子。
  精准扶贫政策的雨露,滋润着像张维强这样的贫困群众的心田。在党和政府的帮助及妻子张维强的悉心照料下,李玉富渐渐能下地走路,生活也能基本自理,张维强便开始张罗为自己找工作、谋出路。
  政府帮张维强找了打扫卫生的工作,她还在小区附近的超市找到了擀面的活儿。
  “杂面、白面,面条、面片我都能擀!”勤劳、能干的张维强有了稳定收入,一个月下来能收入2000多元,除去给丈夫买药的钱,每个月还余不少钱!
  “住进了楼房!还有活干,有稳定的收入!我感觉很满足!”不善言辞的张维强一个劲儿地说,“政府帮咱,咱自己也要靠双手奋斗新生活!”
  安塞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少有、陕西唯一的“五乡”县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安塞区整合扶贫、人社、教育、农业等各类培训资源,利用安塞民间文化艺术全面开展剪纸、刺绣、腰鼓、民歌培训,着力提高搬迁群众就业能力,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
  7月15日,在安塞区聚福园移民搬迁社区工厂内,专门为附近搬迁居民开设的剪纸培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社区工厂负责人田爱莲说,“政府免租金提供场地,我就为附近居民进行农民画、剪纸、绘画等培训,现在,长期在社区工厂培训的人员有50多人,为他们免费培训,增长他们的技能,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增收,我觉得挺好的。”
  “扶持小型社区工厂不断壮大,吸纳更多的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有钱挣、有事干。”安塞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高峰说,“培训完以后,我们积极推荐就业,每年文化方面的培训要举办5到6期,也就是培训300人左右,就业率能达到20%到30%。”
  在一把把剪刀剪出新生活的同时,在距离安塞城区十多公里外的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这里每周都会迎来全国各地的游客,从2018年5月份开业以来,已经接待游客近88万人次,演出运营公司“贫困户优先就业”的政策也让“因病致贫”的李东东有了份稳定的收入。
  李东东是“苦命人”,父亲肺结核、母亲心脏病、儿子脑瘫、妻子癌症,几年间,一记记噩运的重锤敲击在李东东的心上,沉重的担子压垮了这个陕北汉子。
  “曾几度感到绝望,一家子病人,感觉没盼头了!”提起那段日子,李东东神情黯然。
  精准扶贫让他重新拾回了生活的信心,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李东东家享受了医疗、教育、移民搬迁等一系列好政策:妻子做手术,报销了90%的医疗费,政府每年还为妻儿免费送药两次,到医院复查也全免费;大儿子被送到延安市特殊学校就读,学费免交,每学期还有1000元生活补助,上初中的小儿子也有400元补贴;在县城分到了两室一厅的新房子,找到了长期工作,吃上了“文化饭”……
  7月12日下午,吃过晚饭的李东东便从安塞区白坪安置小区的新家,赶往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去上班。
  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距离李东东的新家约5公里路程。“坐公交车两块钱就到了!”李东东说,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一年多了,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每天的工作是进行腰鼓表演。
  “我现在是景区的签约腰鼓手,每个月底工资2400元,每演出一场节目加50元,一个月报销150元路费,这样算下来,保守计算一个月能收入4000多元。”李东东说。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脱贫一批、依托园区用工就业脱贫一批、围绕兴办社区工厂带动自主创业脱贫一批、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脱贫一批、技能培训及劳务输出脱贫一批、社会兜底保障一批。”安塞区委副书记、区长曹振宇说,安塞区实行“六个一批”的办法,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
  “挪穷窝还要换穷业,要让老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安塞区委书记任高飞说,截至目前,安塞建立了“四个平台、一个保障”,为1337户搬迁户发展了农业长效产业,1118人在社区工厂就业或外出务工,641名欠缺致富能力的贫困户在公益性岗位上班,贫困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业。
  搬离“穷窝” 开启新生活
  盛夏时节,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安塞区惠泽园移民安置小区广场上音乐响起,扭秧歌、跳广场舞、散步……欢乐祥和的气氛折射出搬迁群众的幸福新生活。
  “早晨公园散散步,晚上广场跳跳舞,我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
  “小区旁就是幼儿园,孙子读书不用租房子陪读了……”
  “以前是‘天上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现在住进新房,就是‘下刀子’也不怕了!”
  “冬天家里有暖气,再也不用捡柴烧火了!”
  “养老有保障、坐车有老年公交卡,这么好的光景以前可不敢想。”
  问起住进城里、搬进新房的感受时,在院子里乘凉的大爷大妈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
  的确,惠泽园安置小区位于安塞城区南部的白坪新区,县城正在向南拓展,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会变成城区的副中心。安塞区第三幼儿园、安塞区第三小学拔地而起,这里街道宽阔、绿树成荫,各种服务设施配套齐全。
  为了让搬迁群众住得幸福,安塞区把移民搬迁安置与城镇体系建设有机结合,安置小区水、电、路、气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次到位,社区、医院、小学,中学、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保证搬迁群众与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同时,采取大社区融合安置办法,安置社区有易地扶贫搬迁户、避灾移民搬迁户和其他安置户,在保障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升值空间的同时,也有利于安置社区协调发展。
  “小区环境好,看病买东西、接送孩子上下学都方便。”从安塞区建华镇新尧坪村搬迁过来的杨塞感慨道,“刚住进来还不太习惯,渐渐地,感觉生活有了幸福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