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幸福院”里话幸福
——子长县余家坪镇郝家川村“互助养老”新模式实践纪实
幸福互助院里老人们在吃饭
  本报记者 朱佳雨 通讯员 郝文军 王东
  走进余家坪镇郝家川村的幸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整齐的活动中心,干净整洁的饭堂里,放着四张桌子,桌子上碗筷整齐地摆放着,隔壁灶房里,正在做饭的大师傅汗流浃背地在准备今天的饭菜。
  不一会,热腾腾的饭菜就已上桌,村民谢玉英主动帮着大家伙盛饭,脸上挂满了笑容。
  已经84岁的谢玉英几个孩子都住在县城,孩子几次想接她安享晚年,但她不想离开生活了一辈子的家,老人如何吃饭成了孝顺的孩子们的心头大事。当他们得知,互助幸福院不要钱可以免费吃饭,大家都不大相信。但是,眼看着基础设施一点点的完善,做饭的大师傅就位,热腾腾的饭菜如期而至。一下子点燃了村民的热情。
  “我农历五月二十过生日,县城欧普照明总代理的郝建国,还给我买来了蛋糕,大家都陪我过生日,这样的生活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谢玉英十分满足。
  同样乐呵呵的还有同村的郝孝银老人,由于他就住在互助幸福院对面。因此,他自告奋勇地担起了义务管理互助幸福院的担子,每年开门、锁门、收拾碗筷、开关电闸成了他日常的工作,谁今天不来吃饭也得向他请假。“免费吃喝,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我也开心。”他说道。
  近几年来,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郝家川村也不例外,村内留守、空巢和独居老人逐渐增加,这些老人面临着日常生活无人照料和精神上孤独寂寞的双重问题。
  由村党支部积极协调,镇党委、村党支部共同筹措资金20余万元,将原村委9间平房改建成老年互助幸福院,配齐相关设施。为全村15名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饮食,休闲、娱乐。由村党支部牵头,以村“两委”中的党员为主,采取轮流值班制,为互助幸福院提供打扫、收拾等力所能及的服务;以互助幸福院有威望的老人为辅,管理组织互助幸福院老人的日常生活、娱乐等,带动群众和各界社会力量采取互助的方式赠送米、面、油、蔬菜等日常用品。实现了老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居家养老、安享晚年。
  据了解,子长县探索出的“党政主导,文明助推,社会参与,邻里互助”的互助养老新模式,由余家坪镇党委政府率先垂范,于去年7月初开工建设,将原村小学闲置的9间平房改造维修,建成集厨房、餐厅、电视室、图书室、棋牌室、休息室等为一体的子长县第一个高标准村级互助幸福院;9月中旬正式运行,目前接纳了20位70岁以上的老人入院,一年多来运行情况良好,创造了留守老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抱团养老、就地享福”的农村低成本互助养老模式。
  郝家川村互助幸福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互助”两个字上,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支部引领,实现管理模式上的互助。在支部的引领下,互助幸福院成立了监督小组、卫生保洁小组、矛盾调解小组,分别负责监督幸福院的值班、财务支出及卫生保洁情况和矛盾调解,做到了人人都是管理员,生活充实而满足。二是示范带动,实现生活方面的互助。由党员和文明示范户带动、道德模范引领,成立志愿服务队,其中有的擅长理发,有的擅长裁缝,有的洗洗涮涮,老人们互相帮助,真切感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快乐与幸福。三是群众参与,实现物质方面的互助。村上群众和老人们将自己菜园中种植的新鲜蔬菜、杂粮等纷纷拿到了幸福院,还有的老人将子女孝敬给他们的一些食物及日常用品也带到了幸福院,做到了物质上的互助与共享。四是内外互动,实现精神方面的互助。镇上的宣传文艺工作小分队,不定期为老人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表演一些喜闻乐见的节目,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老人们在互助院拉家常、讲笑话、道人生,彼此之间排忧解虑,不再像从前那么孤单寂寞。五是社会参与,实现全方位的互助。县上各行业志愿者定期为老人做体检和心理疏导,帮助老人们打扫卫生、运送柴米油盐煤等;去年以来,先后有18批志愿者来到幸福院,关爱慰问老人,老人们时刻被党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包围着。
  不光如此,郝家川村还倡导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确立了“走正道,做好人”的村训,在互助幸福院的基础上,修建了红白理事服务中心,统一办事标准,不仅方便群众,而且遏制了攀比浪费之风。进一步修订村规民约,潜移默化中规范村民言行,彰显“我服务、你幸福,你幸福、我满意”的风采。同时,筹资20余万元,建设乡愁馆,将收藏多个时期农耕用具、老服装、老物件,还专门设置了一间反映改革开放前当地群众生活场景的农家小屋。院内的碾盘、石磨坊、农作物等,处处展示着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和郝家川群众勤劳务实的品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现了郝家川村“邻里互助守望幸福”的心愿,呈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郝家川村落地生根开花的真实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