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红色家训励后人
    ●中省媒体记者聆听讲解员讲解
  本报记者 谷嫦瑜
  “我是第五代!”站在子长县谢子长故居窑洞门口,4岁的谢昕桐伸出5根手指,告诉记者们她是谢子长的第五代孙。
  8月9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的记者们,在谢子长故居偶遇了回乡祭奠的谢子长后人一行。“我们带孙女回来家乡,就是让她不要忘记自己身上的红色血脉,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谢昕桐的爷爷谢祝佩是谢子长的侄孙,此次带孙女从珠海回来家乡,是他们对祖辈英烈的一次告慰——谢家后继有人。
  谢子长是我党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短暂的一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897年1月19日,他出生于安定县(今子长县)李家岔镇枣树坪村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在北平(今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领导了清涧起义。1928年5月参加领导了渭华起义。历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指挥、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总指挥、中国工农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中央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陕北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1934年8月26日在清涧河口战役中负伤,1935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八)夜,因伤势恶化不幸去世。谢子长为了革命,不仅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他的影响下,全家共有26人参加了革命,其中17人入党,9人英勇牺牲被追认为烈士。
  在子长县李家岔镇枣树坪村,谢子长故居依山而建,窑洞内是农家惯常都有的土炕锅台,陈设简朴。“毛主席曾三次为谢子长题词,并亲自撰写了碑文。这是对他为革命奉献一切的肯定,也是我们后代永远的精神财富。”走在熟悉的院子里,谢子长的侄孙女谢京帅,向记者深情讲述着自小从祖辈处听来的谢子长故事:谢子长大哥将两代人苦心经营的家业全部用来招兵买马,支持谢子长干革命,家中几处的商铺都是地下党的联络点与交通站;全家人都在支持他干革命,哥哥嫂嫂、弟弟妹妹、侄女外甥20几人在谢子长的带领下参加革命,即使有千难万险流血牺牲也没有人退缩;他与刘志丹、习仲勋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殚精竭虑,在战火中共同出生入死,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作为一个职业的革命人,他的心中始终人民至上,要为穷苦大众谋幸福的信念纯粹而坚定,他待士兵亲如兄弟,他为人民除暴安良……他的高尚品格与光辉形象得到了群众的一致拥戴,人们称他是“谢青天”,中共中央西北局给他的挽联是这样写的: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 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故居窑洞内,记者看到,白色的墙壁上挂着12幅黑白照片,其中有许多还未来得及长大的青涩面容,他们的牺牲也永远被铭记。“从小父亲说的最多的就是爷爷(谢子长的大哥)对他们的教导:一不能忘本,永远要记着谢子长他们这些先烈是为了人民干革命,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不能忘;二不能吃老本,绝不能躺在祖辈的功劳簿上坐享其成,要一辈子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谢京帅说,因为有这样的家训,他们这些后人,无论在哪里工作,无论在做什么工作,都始终将为人民服务当作第一信条。“革命先辈精神不朽风范长存,共产党人基因未改血脉永续。谢子长一生光明磊落,赤胆忠诚,对党的忠诚渗透在骨头里,对人民的感情溶于血液中,我们永远以他为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