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永坪会师纪念馆听讲解员讲解 ●冯延东向记者讲述当年太相寺会议场景 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 讲解员向记者介绍永坪会师的场景 冯延东向记者讲述当年东征的故事 记者在毛泽东刘家山旧居翻阅历史资料 永坪会师:让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乔建虎
北国清秋,天高云淡。
延川县永坪镇最繁华的十字路口,永坪会师雕像前,在工农红军旗帜的照耀下,徐海东和刘志丹紧紧握住了双手,身后的战士们喜笑颜开,热情相拥。
84年前那次历史性的握手,拉开了长征胜利的序幕。
8月10日下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延川县永坪镇永坪会师纪念馆,深入了解永坪会师那段难忘的历史。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北出终南山、威逼陕西省城西安的行动中,获悉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动向的消息后,中共鄂豫陕省委毅然作出西进甘肃,策应和迎接主力红军北上陕甘的正确决策。
7月16日,红二十五军4000精兵由长安县沣峪口西征北上,第二次踏上长征之路。部队西出秦岭,北过渭河,驰骋陇南、陇东,翻越六盘高峰,截断西(安)兰(州)公路,沿途攻占两当、秦安、隆德县城。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的战略行动,吸引和钳制了大量国民党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北上,同时也充当了三大主力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
随后,红二十五军与围堵敌军辗转激战,冲破敌人重重封锁,终于在1935年9月,红25军3000多人,进入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长征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并在游击队护送下,于9月15日到达延川县永坪镇。
延川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冯延东说:“红25军从志丹县到达永坪镇的时候,当时西北军委和西北工委组织当地群众进行热烈欢迎。”
9月16日,刘志丹率领西北红军第26军、第27军返回永坪,与红军第25军会师,三军胜利会师。他们分别驻扎在永坪附近村庄,驻地群众积极响应各级苏维埃政府号召,纷纷送粮送菜、杀猪宰羊慰劳红25军,并组织青年担柴挑水,妇女洗衣补袜。红军战士把他们打土豪得来的花布、丝线赠送给老乡。
徐海东将军感慨地说:“来到陕北苏区,我们好像到了家一样。”
“一杆杆红旗空中飘,红二十五军上来了。来到陕甘洛河川,劳动百姓好喜欢……”,这首陕北民歌生动反映了红二十五军到达永坪镇时当地红军和群众欢迎他们的热烈场景。
在会师纪念馆里,记者还看到一位当年迎接红二十五军战士留下的日记,上面写道,庄头上出现一杆迎风招展的红旗,后边是黑压压看不到头的队伍。立刻,河道里响起锣鼓声、歌声和口号声。正在田里干活的老乡们,听到锣鼓响,也扛着锄头跑来了。大家目不转睛地看着、称赞着。特别是对他们的武器装备,十分感兴趣。凑巧这时二二三团刚走完,后边部队还没来,一个带红臂章的通信员走了过来,群众一下把他包围起来。有人问,你们那一色的马枪步枪都是咱红军工厂自己造的吧?通信员指着赤卫军背的红缨枪回答说,不是的,我们原来扛的也和你们一样,现在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
1935年9月18日,红军在永坪镇举行了盛大的军民联欢大会,庆祝胜利会师和纪念九一八事变4周年。徐海东、刘志丹等分别在会上讲话。会后,陕北各地掀起参军热潮,红15军团迅速发展到7000多人。
随后,会师后的三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凝聚力、战斗力得以大幅提升,先后取得劳山战役、直罗镇战役的胜利,逐步加强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反围剿力量,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北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东征山西、西征甘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冯延东在谈及永坪会师意义时说,永坪会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提供了重要保障,更为之后的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永坪会师,陕北这块根据地后来不会成为各路红军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也就没有后来的延安十三年和新中国的成立。
巧合的是,在永坪会师4天后,毛泽东从国民党报纸上得知红二十五军和陕北红军会师的消息。至此,党中央明确把陕北作为长征的落脚点。
一个月后,中央红军经过英勇奋战,击溃了前来堵截的国民党骑兵团,一鼓作气翻越了六盘山,毛泽东豪情满怀写下了一首诗: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历史已然给出答案。
而永坪,这个毫不起眼的陕北小镇将会因为当年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在这里会师,被人们长久地铭记在心,胜利的旗帜也将会永远地高高飘扬……
听,那东征的号角在回响!
本报记者 李星棋
8月10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走进延川县,在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探寻当年红军东征的艰辛革命历程。
通过一段枣树林立的盘踞山路,记者们抵达了延川镇刘家山村。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院中,毛泽东刘家山旧居和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赫然在前。
1936年,红军东征西渡回师陕北后,毛泽东及其警卫、东征主力部队曾在离清水关五里地的刘家山农民刘登山家中暂住。如今,在旧居旁建成的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里记录了东征时的革命壮举。
在讲解员马苗的带领下,记者进入纪念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刘志丹等9名东征革命主要将领的雕塑映入眼帘,他们列排站立,气宇轩昂,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身后是毛泽东对东征胜利意义作出的高度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备了财物。”
在展厅里,马苗指着墙上的展板介绍道,1935年12月,陕北瓦窑堡政治局会议召开之后,中共中央指出红军行动与苏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应放在黄河以东的山西和北面的绥远等省。1936年1月15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签发了《关于红军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的命令》,命令主力红军即刻出发,打到山西去。2月20日,毛泽东正式下达渡河命令,东征开始。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杀气高……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5日,红军在山西境内转战75天,共击溃晋军30多个团的围追堵截,途经50个县,歼敌13000多人,俘虏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支4000多支,火炮3门,电台1部,扩大红军8000余名,筹款30万元,先后组织了地方游击队30余支,壮大了抗日武装力量,为以后党在山西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东征时,战斗十分激烈,红军战士们经过浴血奋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其中有一幕场景让延川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冯延东捏了一把汗:在东征西渡回师时,红军主力大部分已渡过黄河,毛泽东还带领电台工作人员和一支小部队继续留在河东。“当时情况异常紧急,敌人20万大军,正从东、南、北三面压来,大家十分担心毛泽东的安全,请他尽快渡河。毛泽东神情自若地说:‘不要紧,来得及。’仍然继续工作。直到5月2日傍晚,才在延川县清水关渡河回到陕北。”冯延东神情紧张地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形,毛泽东坐的船刚靠岸,敌人的炮火就向河上压来。红军在刘家山一带猛烈向东岸的追敌射击,掩护后卫部队强渡过河,20多条船在黄河上横渡了七天七夜后才成功上岸……
在展馆第二单元,一段大型沉浸式的场景展现了东征红军从清水关一带回师陕北的故事,延川民众支援红军,为红军捐款捐物,协助进行伤员救治、运送战斗物资的热闹场面,让大家感受当时中央红军在陕北受到的拥护与爱戴。
冯延东告诉记者,红军东征回师休整期间,延川县当地的群众杀猪宰羊、捧枣送蛋、缝洗衣服、热情慰问东征打了胜仗的红军,禹居区儿童与当地驻军联合举行庆祝东征胜利暨追悼东征死难烈士大会。同时,延川、延水两县党政军及群众团体动员青壮军干余人参军入伍,充实了部队力量。
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子长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对历史的挖掘,对红军东征历程的了解,我们仿佛听到那东征的号角在回响,看到曾经无数革命先辈在那艰苦的革命岁月里打江山,也让后来人能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个研究延川县县域党史20多年的专家,冯延东对于东征、对于革命历史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太相寺里的红色印记
本报记者 方大燕
84年前,延川县太相寺召开两次重要会议,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实现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而今,这里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影视拍摄热门地。
岁月的长河虽已慢慢流去,红色的印记却深深留在这里。8月10日下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媒体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来到延川县太相寺会议旧址,中省市媒体记者在这里追寻红色记忆。
来到太相寺前,推开大门,两座方正的院落连接在一起,一点也看不出这是一座寺庙。走进院落深处,一棵棵挺拔秀丽的松柏屹立在院落中央,显得庄严肃穆。
太相寺原名大像寺,始建于宋贞元二年。宋代至明清时期,寺院规模宏大,僧侣众多,历史悠久,声名远播。“这里院落宽阔,适合召开规模较大的会议。”看到采访团的记者们聚集前来,延川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冯延东走上庙院的石阶,向大家介绍,当年太相寺会议就是在这个院落召开的。
1936年5月14日上午,毛泽东在太相寺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会议主要议题是总结东征,部署西征。毛泽东在会议上指出,东征打了胜仗,唤起了人民,扩大了红军,筹集了资金。
随后,中共中央在太相寺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了国际关系和我党的外交政策等问题,并决定成立由李富春任书记的陕甘宁省委,由贾拓夫任书记的陕豫鄂省委。18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在太相寺发布《西征战役计划》,决定组织西方野战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刘晓任政治部主任,下分左、右两路军。
在会议召开前,毛泽东住在农民张克让家的石窑洞里,吃的小米饭,穿着粗布衣,盖的白土布被子,经常和村民聊天,了解村里的生产和农民生活情况。冯延东通过张克让老人回忆了解到,毛主席十分注意群众纪律,无论是在老乡家用柴火,还是警卫员无意踩坏旧炕桌,都非付钱不可。开会时,会场也十分简朴,唯一的布置就是庙院前柱子上一幅醒目的对联:“顾全大局,反对本位主义;提高觉悟,反对自由主义。”
时光荏苒,当年召开会议的地方已成为文物旧址。2003年9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太相寺旧址赫然在列。此后,市县两级政府对旧址多次予以修缮,使得旧址保存完好,为更多的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提供红色教育平台。
“当年,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制定出了东征、西征等方针政策,不断壮大红军势力范围,最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冯延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