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打腰鼓可以当饭吃
    ●冯家营村腰鼓制作大师王永军正在制鼓
  本报记者 乔建虎
  头上系着羊肚子毛巾,腰上挎着红彤彤的腰鼓,在唢呐和大鼓声中,数百名腰鼓手在巨型的腰鼓舞台上缓缓舞来,击打着鼓点,挥舞着红绸,刹那间众槌齐舞,千鼓争鸣,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整个场面波澜壮阔,激荡人心。这是记者在安塞区冯家营村看到村民打腰鼓时的场景。
  8月11日下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团来到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现场感受安塞腰鼓的雄风,探寻文旅脱贫的故事。
  在腰鼓制作传承人王永军的院子里,记者看到,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腰鼓,王永军正在院子里制作腰鼓,他拿着一个半成品的腰鼓告诉记者:“腰鼓制作共需13道工序,其中制作难度最大的应该就是鼓圈的制作,一个成年人用的腰鼓需要十三四片木板,还要经过烤制、刮腻子、上胶等多道繁琐工序。”
  王永军说,他从小和本地师傅学习腰鼓制作技术,依靠腰鼓谋生已经20多年。这些年来,每次制作腰鼓都是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年下来,大概可以卖出去2000多个大小不等的腰鼓。
  说到“千人腰鼓”表演,王永军连连陈赞,“自从有了这个表演后,我的腰鼓生意越来越好了!1998年我制作的腰鼓一年的销量比不上现在的一个月,这在以前真是不敢想!”
  在冯家营的广场上,记者遇到了61岁的腰鼓手孙旺明。他听说我们要过来观看腰鼓表演,早早地来到“千人腰鼓”演出现场。作为一名签约腰鼓手,他如今也像城里人一样,靠着打腰鼓得到了一份固定工作,每年光打腰鼓就能赚4万元。
  在安塞区,像孙旺明这样的职业腰鼓手还有很多,通过打腰鼓,很多当地村民都脱了贫、致了富。
  在冯家营村,除了当职业腰鼓手,其他村民还从事了保安、保洁员、水电工、停车场收费员等工作,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安塞黄土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张光军说:“我们冯家营旅游景区,目前除了直接就业的157个贫困户外,还拉动2000多人就业,贫困户户均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家门口致富!”
  据了解,除了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外,安塞区按照“文化输出、旅游导入”和“文化养民、文化富民”的思路,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抓手,深入挖掘安塞独具特色的黄土风情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植入旅游,用旅游承载文化,还重点打造了西营“陕北信天游”演唱村、魏塔“东方毕加索”写生基地等特色村,依托生态、区位、文化优势,坚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目的地,真正走出一条“文化+农业”“文化+旅游”,文农旅深度融合促脱贫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冯家营“千人腰鼓”累计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魏塔“东方毕加索”写生基地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在几个文化村的带动下,全区累计接待游客216.6万人次,同比增长162.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06亿元,同比增长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