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主要有社会政策、社会舆情、农村社会学。主持参与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参与式评估研究》《新人才观与陕西人才强省战略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陕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软科学课题等多项课题的研究,此外主持或参与完成其他各类课题四十多项。出版专著《退耕还林还草参与式评估研究》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百余篇,其中,《陕西、黑龙江退耕还林绩效评价与后续政策建议》,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批转国家西部办并被相关部门采用。从2014年起担任“陕西蓝皮书”年度《陕西社会发展报告》执行主编。兼任陕西省人口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社会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围绕美丽中国建设,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思想和新论断,成为我们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遵循。
一是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福祉。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多元,尤其是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茂密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和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等的要求越来越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并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和生态为民。退耕还林是我国生态建设中具有保护和恢复功能的基础性工程,经过20年的实施,极大地改变了退耕还林地区乃至全国的生态状况,也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顺应人民群众从“求温饱”到“求环保”热切期待的事。
二是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立体化综合治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林业在维护国土安全和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中占有基础性地位,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的根本性问题。目前,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因此,要在退耕还林2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湖泊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等,加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海岸带的保护与管理,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三是持续推进退耕还林,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给新时代退耕还林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绿色循环发展为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总体要求,按照“生态打底、产业增收、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民有民享、共建共享,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助力,坚持群众主体、政策导向,深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不断提高优质林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综合效益,进一步彰显林业生态与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地位和作用,谱写新时代“治蜀兴川”林业新篇章。
四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保障”,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工程,也涉及到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良好法律制度的实施。退耕还林成果取得的确来之不易,20年来中央、地方政府和数以万计的广大农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是对此最可靠、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