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新延安
——我市“城市双修”工作综述
  ●延安城区全貌
●宝塔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

●游客们走进枣园1938广场的民俗街
●已建成的枣园革命旧址游客服务中心
●河堤公园   

 ●夜幕下的兰家坪广场,广大市民在休闲锻炼。

  “天更蓝了,水更清了,路更宽了,灯更亮了,景色更美了……”说起近年来延安城市建设发生的变化,无论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还是前来旅游的游客都有这样的感触。
  短短几年间,我市城市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跨越式”转变。如今,目之所及,让人心旷神怡:道路笔直宽阔,交通井然有序,建筑错落有致,景区街巷干净美观,生态绿道滨水而建。登高远望,绿色渲染的山与水的交融,勾勒出了一幅精美绝伦的城市画卷,浓墨重彩地描绘着圣地最美的图画,酣畅淋漓地记录着延安快速前进的铿锵步伐。 
   1.路宽了城靓了城市框架全面拓展
  在南门广场,安澜门已经复建完成,周边广场已作为城区最大的广场供市民娱乐休闲。
  “原来这里都是旧房子,交通拥挤,连宝塔山都看不见。现在每到傍晚,市民和外地游客就会聚集在广场上,欣赏美轮美奂的宝塔山夜景,可热闹了。”市民刘涛告诉记者。
  延安的城市建设完成了一场“硬仗”,彻底改变了这座城市在游客心中的印象。每次踏上延安这块土地,游客都会有不同的惊喜和更多的期待。
  5月23日,一场盛大的音乐盛会在宝塔山下举行。宝塔山下流光溢彩,歌声嘹亮,人潮涌动。美轮美奂的灯光照亮了这片革命老区,也让前来的游客们流连忘返。
  同样,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厚重的红色文化吸引着各地游客,新建的游客服务中心也集各种功能为一体,为全国各地游客带来便利。
  2017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以来,围绕“推动圣地延安转型发展、促进山水人城融合互动”目标,把“城市双修”作为有效治理“城市病”、补齐城市短板、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有力抓手。围绕“革命圣地、历史名城”城市定位,将“城市双修”试点工作与新型城镇化推进、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公共服务功能完善紧密结合,高起点、高层次编制了延安“城市双修”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实现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规划、革命旧址保护规划以及新区、高新区、南泥湾开发区等城市经济片区建设规划有序衔接,实现试点目标与群众期盼相一致、相适应。
  同时,制定“城市双修”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山体生态修复、河道水体整治、革命旧址保护、街区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九大工程,突出节点、抓住重点、统筹次序、强力推进,先后形成了以“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城市设计方案为主,5个专项规划、2个片区控制性详规、14个城市设计、47个重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为辅的城市规划体系,实现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全覆盖,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空间布局合理、结构功能互补、生态环境协调、基础设施共享、社会服务完善的现代城市格局奠定了扎实基础。
  “这几年,城区面貌变化非常大,新建了不少休闲广场,给我们老年人锻炼提供了场所。路况也变好了,道路越来越宽,出行越来越便捷了。”正在南门广场锻炼的市民刘军深有感触地说。 
  2.家新了城绿了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每到春夏时节,漫步在河堤公园,听着鸟叫,闻着花香,徜徉在河道边,一天都会心情舒畅。”市民刘岚梦切实感受到,城区的绿化美化在近年来得到了明显改善。
  朝阳初升或者华灯初上,在城区各大广场,都可以看见儿童在嬉戏,步伐矫健的老人们跳着广场舞。孩子和老人们的一张张笑脸洋溢着欢乐,彰显出活力,憧憬着幸福……
  “城市双修”工作开展以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城市生态优化作为大生态改善的重要节点和实现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尊重自然特点和城市发展规律,以“2+1”三城联创为抓手,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河流+山体+公园+绿道网”系统建设,打破城区“三山两河”空间隔离限制,缝合山水、修复生态,促进城景融合、山水相依。以保护山水生态格局为底线,采取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缝插绿、立体造绿、留白增绿等措施,注重季节变化和地域特色,采用本地乡土树种,建设城市生态廊道和片区绿地隔离带,增加城市公园绿地,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等主要山体全部实现绿化提升,90%以上居民搬迁区域恢复植被。我市累计投资100多亿元,建设山体公园18个,面积达1.4万亩,建设山体休闲健身步道54公里,绿化山体30万平方米,绿色已成为延安城区的主色调。同时,以推动硬质堤岸向生态自然水岸转变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和以延河城区段为主的堤岸河道、湿地公园、水保生态等综合治理,对河堤进行改造提升,疏通河道径向公共空间,连接岸边城市景观,累计实施河道疏浚23.4公里,形成水域面积40万平方米,绿化岸坡河滩84万平方米,建成红色文化、黄土文化主题游园2处,铺设慢行步道13公里,贯通山体泄洪通道2处,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碧水环绕”的显山、亲水、透绿城市园林景观格局。
  目前,市区绿化覆盖面积近2.4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41.85%,建成城市公园62个、口袋公园20个,人均绿地面积35.3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5天,“圣地蓝”成为一张靓丽名片,我市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节水型城市。
  3.景美了人笑了生态宜居城市彰显独特魅力
  站在15楼的三居室窗前,袁龙江感慨万千。多年来住在山上出行难、吃水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历史,眼前的小区,绿树成荫、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众多和袁龙江一样的“山体居民”,已切身感受到城市改变带给他们的幸福感。
  在推进“城市双修”试点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将拆迁腾退用地绝大多数用于城市生态恢复、基础设施、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布局,补齐民生短板弱项,有效解决事关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升的切身利益问题,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同时,聚焦群众关注的城市堵点、痛点、难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改扩建城区中小学校、幼儿园24所,增加学位1.3万个。持续推进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整治,拓宽城区易堵道路8处,改造交叉路口4处,充分利用山体脚下和公共空间,修建停车场、停车楼19处,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建成一批生态停车场。整合开放机关、企事业单位卫生厕所86处,新建市区旅游卫生厕所186座。根据服务辐射半径,合理布设农贸市场、便民市场23个,建成社区服务中心36处、共享餐厅13个、养老日间照料中心17处、物流配送中心14处,运用互联网思维推进智慧社区建设,逐步形成“15分钟便民生活圈”。整合地下地上空间,更新了一批水电气热供应和通信管网,建成地下综合管廊10.5公里,新建了一批市政道路、桥梁隧道、污水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实施了建筑外立面改造、广告牌匾统一、杆线整理入地、市容市貌整治等一批城市景观风貌管控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供给、提升城市形象,长期困扰群众的上学难、出行难、买菜难、如厕难等操心事、烦心事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在“城市双修”中得到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如今,延安的城市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综合功能日臻完备,市民居住条件不断提升,最佳人居环境芳姿凸显。赞叹、幸福、惊喜,这是圣地人生动的表情,也是这些年来我市城市“双修”工作的最佳写照。 

本版照片由常延东本报记者 刘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