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蓝天碧水绿意浓
安塞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纪实
●蓝天白云映鼓乡
●雨后的安塞优美如画

 ●主管领导检查石油企业污水收集处理情况
  本报记者 王爱荣 通讯员 郝丽萍
  7月30日清晨,在经过连续的降雨天气后,安塞区出现了绝美的雾海景观。在腰鼓山最高处极目远眺,层叠的山峦云雾缭绕,整个小城宛若置于仙境之中;晨风习习吹过,雾海又似千万条白纱随风飘动,成群结队的鸟儿在白纱里飞腾旋转、追逐嬉戏;“簌簌”作响的树叶叫醒了沉睡的山林,鸟语花香、满目青翠……
  谁能想到,这个北接毛乌素沙漠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也有如今这般美景。
  “安塞区是革命圣地延安的生态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既是延河上游,又是王瑶水库、马家沟水库、中山川水库的水源地,涉及全市上百万人口的安全用水,安塞的生态建设担负着阻泥沙、保水源,维护生态安全的重任。为此,我们以水污染防治为中心,通过完善各级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夯实县、乡(镇)、村三级主体责任、建立环境监测机制、成立联合执法队伍,打出‘组合拳’,全力打好污染防治四大攻坚战。”安塞区副区长吕国煜说道。
  守一川清水
  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成色。
  如何打好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安塞区的秘诀是:强基础设施、夯实各主体责任,层层落实,保持力度不减、尺度不松。
  7月30日傍晚,安塞区延河下游的沿河湾镇碟子沟村村民李生富,带着暑假回家的孙子在河道玩耍,他听乡亲们说最近河里有了野生螃蟹和泥鳅,想带孙子体验乡野乐趣。
  “从去年开始河道越变越美了,没有了污水排放,也没有了乱丢的垃圾,水也清澈了,新建的景观步道是我们休闲散步的好地方。”
  李生富还说,在2017年以前,这里的河滩地被糟蹋了,因为两个直径6米、深2米的污水坑就挖在这,村民所在的移民搬迁房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管线排进了这两个大坑,污水没有任何形式的处理,全靠蒸发,一到夏天附近臭气熏天、蚊蝇飞舞,让人不能靠近。
  随着全区碧水保卫战的打响,让村民们深恶痛绝的污水坑终于被淘汰出局。这里铺了新的管网,村民们的生活污水被排到了就近的污水处理站,原来的污水大坑经过处理已经被填平,周围的环境逐渐恢复。
  延河是“中国革命母亲河”,安塞区境内流域面积2649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2950平方公里的89%,主河道长91.8公里,年径流量0.6亿立方米。
  近两年来延河水质恶化、出现劣Ⅴ类的严峻形势。作为延河的上游县区和王瑶水库的水源地,安塞区委、区政府明确污染防治“线路图”,完善顶层设计,层层夯实责任,以上率下向碧水保卫战全力出击。
  今年的4月24日,安塞区召开了全区河长制暨系统治水工作推进会议,从“防、治、管”三项措施和依法治水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逐级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第一张河道垃圾整改的通知单就发到了区委书记任高飞的办公桌上,作为县级总河长,任高飞率先垂范,积极巡河整治。就此,全区的河道整改以雷霆之势迅速开展。
  据悉,全区进行了“四大清河行动”和“五大治本工程”。累计清理“三堆”4.2万处,清倒垃圾2.4万吨,关停洗车场点24处,拆除河流两岸厕所2176座,搬迁畜禽养殖场24家。实施了一污运行系统改造和扩容建设、二污尾水提标工程,建成镇村小型污水处理站15座,延伸改造污水管网20.4公里,接入集中排污口160个;建成垃圾无害化处理站1座,垃圾压缩站(转运站)3处;完成卫生改厕1077座,建成公厕46座,实施生态湿地修复工程5处,基本补齐了多年历史欠账,全区实现了集中排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围绕“一河净水送延安”,全区统筹推进截污、清污、减污、治污等措施落实,夯实县、乡(镇)、村三级主体责任、建立环境监测机制、成立联合执法队伍,按照“建管一体”“专业管理”的原则,委托陕西环保集团水环境公司对污水处理厂(站)进行运营管理,使延河水质持续好转,2019年4月以来稳定达到地表Ⅲ类水。
  护座座青山
  盛夏时节,沿包茂高速向安塞区行驶,入眼的是满目青翠。山坡上、沟道里、崖畔上,到处苍翠欲滴,让人仿佛置身于南方的绿水青山中。和陕北的众多县区一样,曾经的安塞区,黄沙弥漫、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这里的人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陷入“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
  斗转星移,如今这里已然被一片片绿波翻滚的林海覆盖,建起了绿色的生态屏障,农民有了“绿色银行”,经济社会开始了绿色发展。这样的变化离不开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者和每一个执着坚守的造林者、护林者。
  在安塞区金明街道办雷坪塔村,68岁的张莲莲38年来以大山为伴,坚持不懈,带领家人在荒山荒坡上造林1750亩,种植树木20余万株,把曾经满目苍凉、尘土飞扬的雷坪塔村变成了密不分株的青山绿地。
  沿河湾镇方塔村村民白志政,2002年起把家里的30亩退耕地种上苹果树,使这些山地从以前的广种薄收,到栽果树后每亩收入可达4000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建有苹果园2470亩,好的年份,仅苹果一项就实现了总收入990多万元,人均苹果纯收入达到了16439元。
  还有白坪街道办大西洼村、高桥镇南沟村……退耕还林、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一个个镇村的华丽蜕变都是安塞区退耕还林、脱贫致富的缩影。1999年以来,安塞区紧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重大机遇,严格按照中省市安排部署,扎实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到了142.3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18%提高到现在的34.68%,绿水青山取代了黄土泥沙,成为了安塞区新的绿色名片。
  青山保卫战,造林是基础,护林是关键。
  近两年,安塞区出现部分采石场非法经营,对全区生态环境破坏较大,造成植被破坏、大气扬尘,水资源及噪声污染。
  去年8月至11月,全区开展了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打击取缔非法采石场点专项整治工作。成立了由区长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成员的非法采石场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全区启动联合执法机制,通过采取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没收采矿工具、拆除电力设施、封锁道路交通、恢复植被等办法,将辖区内64处非法采石场点全部关闭。目前,进行资源整合注销的砖厂14家、石场2家,有证合格的共有12家,砖厂4家,石场8家。
  在取缔的同时,区自然资源局通过采取项目治理恢复一批、植树覆绿恢复一批、自然封育恢复一批,对所有非法采石场点进行生态恢复。截至目前,通过植树绿化、增减挂钩、土整综合整治等措施人工恢复31处,21处不具备人工恢复条件的采石场正在自然恢复。
   净一方沃土
  古语有云,土生万物。土壤污染防治是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众食品安全、公共健康的大事。
  “生活垃圾有些物质不易被降解会污染土壤,比如废弃的电池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物质,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如果我们都能学会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就能够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7月24日,安塞区金明美地小区的垃圾分类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耐心地为广大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小知识。
  活动中,青年志愿者们向小区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认真讲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并现场免费发放家用分类垃圾桶,让居民在家中就能便捷、规范地实现垃圾分类。
  “虽然现在我们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得不够多,但是实行垃圾分类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每个居民都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该小区住户刘长斌说道。
  据悉,自今年7月份开始,安塞区按照试点先行再普及推广、单位职工带头执行、从娃娃抓起的宣传策略,在“一街、两区、三村”(城南高速路出口经一道街至龙凤巷街道,城区福源B区、金明美地两个小区,龙石头、茶坊、南沟三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在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中,农村实行干湿分离两分法,在城区实行四分法,对医院、采油厂等重点单位企业产生的有害垃圾和工业垃圾实行重点监管,拆除金明街道办东营片区原有修理厂、停车场、焊罐厂等各类经营主体142家。
  记者在安塞区城市管理局了解到,目前全区实施北川和金明街道办2个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并配置相应的垃圾运转系统。目前,先行先试的招安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站调试运行,建成垃圾压缩站8处;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市场1处,主要对废旧塑料、废纸、废旧钢材等进行回收;在川道村配备垃圾桶2.5万个,垃圾箱500个,垃圾收集清运车42辆,建成“垃圾兑换银行”117处,逐步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点兑换、场回收”的长效管理机制。
  为推进土壤环境整体改善,打赢净土保卫战,安塞区深入开展了土壤污染详查,制定了《安塞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监管企业名单》;在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的同时,重视土壤污染源头监管;严防矿产资源开发污染,督促油气开采企业按区域或区块,自建或联建废弃物集中处置项目;同时,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通过土壤污染治理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综合提高土壤修复能力。
  清一片蓝天
  “3,2,1,点火!”
  随着这声口号,2017年11月10日,安塞圣地蓝热力有限责任公司供暖锅炉点火并成功启动,正式拉开了安塞城区“煤改气”供暖序幕。
  自2017年9月份起,安塞区拆除了20吨燃煤锅炉3台、40吨燃煤锅炉4台,全区更换为10台20吨燃气锅炉,全区运行换热站45个,使用燃气供热的用户有14800多户,供热面积达240万平方米,率先实现全市“煤改气”供暖。
  据安塞圣地蓝热力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科负责人王俊红介绍,自实施“煤改气”以来,全区二氧化硫减排量达449.85吨,氮氧化物减排量达248.99吨,烟尘减排量达到509.6吨,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
  冬季取暖“煤改气”的顺利推进带动了全区清洁取暖的改造,安塞区结合大气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热源点规划布局,优化能源结构,结合城区实际分区域、分批次对沟渠实施清洁取暖改造,宜气则气、宜电则电。
  家住大沟渠的王伟强就是“煤改气”受益的万千群众之一。
  通上天然气,拆掉老式煤炉,装上新式暖气,王伟强的家冬天不再冷,就连曾经做饭的“烦恼”也一并随着煤炉远去了。
  “以前做饭遇上大风天气,屋外黑烟直冒,家里浓烟缭绕,熏得睁不开眼,呛得进不了家,生个火要在家里外面来回跑几次换换气。自从改了天然气,不用拿手挖煤也不用捡柴打火了,半小时饭就能上桌,生活质量也提高了。”王伟强笑呵呵地说道。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为了解决群众的“心肺之患”,提升“蓝天幸福感”,安塞区采取“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策并举,以PM10、PM2.5防治为重点,协同推进氮氧化物、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浓度逐年下降。
  在具体工作推进中,全区持续推进清洁供暖、燃煤炉拆改、严控燃煤质量等工作开展;积极推进控车举措,加快推进老旧高排放机动车淘汰更新,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机动车管理;持续加大扬尘治理力度,严格管控施工扬尘、道路扬尘、拆迁扬尘、交通扬尘;严格源头防控措施,强化源头管控、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深化油气回收治理等;全面实施增绿工程,坚持规划建绿,优化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建设和布局,实施城市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拓展城市空间,城区绿化率达到37%。
  通过综合扬尘污染治理,全区空气质量大大提高,据统计,今年1至6月份,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56天,居全市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