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一年要过两个夏天的稻田追梦人
  他一年要过两个夏天
  一顶草帽,一双长筒雨靴,一身布衣,这就是端木银熙的衣着“标配”。每次去找端木银熙,几乎都是在水稻田里找到他。
  上世纪70年代初,端木银熙从当时的公社农技站来到新成立的常熟县农科所,开始了长达50年的水稻良种研究工作。端木银熙总觉得时间不够,恨不得将一天掰成两天用,一年能干两年和三年的活。只要走出家门,他就要到地里走上一圈。成千上万个亲本的米质要测定,抗性要通过接种来反映,性状、遗传特性和遗传规律需要不断地去观察。往往田里的一株水稻短时间内体现的独特性征就有可能为育种工作带来突破,仔细查看水稻一瞬间的灵感突现就有可能诞生新的品种。
  1994年至2008年的14年间,每年5月初至10月下旬,端木银熙风雨无阻,几乎每天在常熟郊区的育种基地。每天晚上,农科所的整个小院除了门卫室外,唯独三楼端木银熙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光。
  为加快育种的进程,端木银熙每年10月在常熟收获完水稻之后,便赶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一直干到第二年4月底5月初。这样,他一年中过两个夏天、种两茬水稻。
  海南温度高、太阳辐射强,两三天下来,人就会脱一层皮;更让人头痛的是,水稻田里蚊虫成群,毒蛇出没,端木银熙和课题组人员只得穿上又重又闷的长筒雨靴下田。下午一点半到两点是水稻的开花期,试验田里用于水稻杂交的小袋子每天有700多只。每隔5分钟,他们就要头顶烈日,在炎热的水稻田里为杂交水稻授粉。水稻开花只有几十分钟,他们只能守在旁边,盯着稻穗,看着它一点点长大。
  最不愿看到因稻种不好农民白忙乎
  要让农民增收,一定要靠农业科技。端木银熙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因为使用的水稻品种不好而让老百姓白忙乎了一年。
  水稻育种,追求的是既要产量高,又要米质好,还要抗性好,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通过最直接、最有效、最省钱的办法一一杂交,培育一种米质好、产量高、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端木银熙孜孜以求,长年累月为之奋斗。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端木银熙参与育成“577-5”“583-6”“黄原丰”等早粳(籼)水稻新品种,后来参加了苏州市水稻育种协作攻关组及江苏省农业重大攻关项目——单季晚粳新品种选育研究,培育成功了“太湖粳一号”“太湖粳二号”和常农粳系列新品种,分别通过省级审定,在太湖稻区广泛推广应用。
  从亲本采集和培育不育系上下功夫,经过长时间攻关,端木银熙终于育成理想的不育系“武运粳7号A”。1998年春,端木银熙对该系配置的54个杂交组合进行新组合优势鉴定,发现“R254”恢复系与“武运粳7号A”不育系所配这一组合具有明显的优势,生长清秀,熟期适宜,且很好地兼顾了品质和抗性。1999年秋,这一组合定名为“常优99-1”,并在2002年和2003年分别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审定,定名为“常优l号”。后来,“晚粳不育系武运粳7号A”与新组合“常优l号的选育及应用”先后被列入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973计划”和国家星火计划。2005年,“常优l号”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50个水稻主导品种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端木银熙主持承担30多项国家及省市农业科技重大攻关项目,先后有太湖粳系列、常农粳系列、常优系列等18个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定,并在江、浙、沪、皖、鄂等5省市推广种植,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增产稻谷15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2.9亿元。
  他做到了人家二三十年没有做到的事
  杂交水稻,外国人把它叫做“东方魔稻”,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是中国继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
  培育水稻新品种,可谓“大海捞针”,从杂交配组到新品种培育成功,需要十年时间,选育出一个突破性优质杂交粳稻的时间则更长。进入新世纪以来,端木银熙又相继育成了“常优”系列2号至5号4个杂交粳稻,并分别通过国家、江苏二级鉴定。
  前几年,日本东京最大的米业公司木德神粮株式会社的专家来常熟市农科所考察。事后,他们发表署名文章,称赞“常优l号”不仅单位面积产量超过日本著名优质水稻品种“越光”,而且品质也在“越光”之上。
  端木银熙的常优五个杂粳组合更是创国内同类型杂粳选育速度之最,并得到了“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肯定:“短短十几年时间就育成五个杂粳组合不简单,人家二三十年没有做到的,你们做到了。”“常优”系列接连面世,到现在已经进入第六代,并被推广到江苏、上海、安徽、湖北等长江流域的多个种植区。端木银熙还参与了袁隆平超级杂交稻亩产1000公斤的攻关研究和“三分地养活一个人”粮食高产工程的全国性协作攻关。常熟由此成为全省唯一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试验示范基地。
  由于“常优”系列的出色表现,端木银熙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正高级专家、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苏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但他并没有止步,仍以72岁高龄为水稻奔波着。“我希望能在水稻方面继续探索,为社会作出贡献。我还希望培养更多年轻的科研人员,在技术方面接好班。”端木银熙说。
  快评 
  

为古稀奋斗者喝彩

 
  高娜
  72岁高龄,却依旧为国家的水稻事业奔波不息,端木银熙无疑是一个不懈的奋斗者。
  他有“不顾其身,舍我其谁”的担当。一顶草帽,一双雨靴,一身布衣,他用最简朴的衣着和最枯燥的生活方式,践行着“要让农民增收”的心底诤言。他一年中过两个夏天:在常熟,他几乎每天都坚守在育种基地,夜晚的农科所,总会被他办公室的灯光点亮;在海南,他顶着高温和酷暑,冒着蚊虫的叮咬和被毒蛇攻击的风险,日复一日坚守着、钻研着。
  他有“夙兴夜寐,时不我待”的干劲。他将一天掰成两天用,一年能干别人两三年的活儿,他用日夜兼程、快马扬鞭的冲天豪气和脚踏实地、志在必得的浩然志气,大刀阔斧地探索着、研究着、创造着。
  他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更有“成功路上必定有我”的作为。50年来,他主持培育了国家级和省级24个水稻新品种,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5000万亩,增产稻谷15亿余公斤,增加效益22.9亿元。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而今,72岁的他依旧保持着乐此不疲的敬业精神和永不懈怠的奋斗姿态。相信在一代代像端木银熙一样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人的饭碗一定会端得更牢、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