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中国救灾史上的黄龙县
    ●李象九(资料照片)
  韩金科 边江
  在陕北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两个地貌单元的过渡地带,有一个著名的黄龙山。以此山得名的黄龙县,是一个在中国救灾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地方。
  延安市政协原主席韩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黄龙县任县委书记7年。说起黄龙县情如数家珍:黄龙地处陕西省北部的延安地区东南缘。黄龙设县较晚。抗日战争之前,黄龙分属如今渭南市的韩城、合阳、澄城、白水和延安市的洛川、宜川六县管辖。1938年民国陕西省政府成立“黄龙山垦区办事处”,安置华东、华北各省沦陷区难民和黄泛区灾民。1939年民国南京政府将其收行政院直辖,改名为“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1941年2月成立“陕西省黄龙设治局”,属县级建制。1947年10月2日,黄龙地区解放,宣布成立黄龙县。1948年3月1日“宜瓦战役”胜利结束,黄龙彻底解放,建立县制和人民政权。
  历史上的“扶贫安置重地”
  韩烨说,黄龙最大的特点是“地广人少”,全县总面积2752平方公里,目前总人口5万余人。黄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温差较大,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适宜农作。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黄龙境内安置的难民、灾民人数最多时达五万多人,相当于现在全县的总人口。
  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1~3月份户口统计,黄龙设治局总户数9039户,总人口34587人,其中本籍(指常住户,包括以前从外地来此落户的)3775户、占总户数的41.8%,14895人、占总人口的43.1%;寄籍(指临时户)5259户、占总户数的58.2%,19692人、占总人口的56.9%。解放后,黄龙县1949年底的总户数、总人口分别是11485户、37255人。“三年困难时期”,大量外地人员来到黄龙开垦山地、种粮度荒,1961年全县总户数、总人口分别增加到12448户、47964人。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黄龙县的总户数、总人口分别达到13977户、55542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地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黄龙大批人员纷纷返回原籍承包土地,全县总人口逐年减少,到1985年,全县总户数、总人口分别下降至11471户、46183人,分别较1978年下降了18%和16.8%。到1990年底,全县总户数、总人口分别为12387户、45664人。
  困难时期,省内外大量人口进入黄龙山区,开垦荒地种粮果腹。经济情况好转,则明显出现“人口倒流”现象。从历史来看,称黄龙为“扶贫安置重地”当不为过。
   李象九首倡开垦黄龙山
  据韩烨介绍,黄龙成为“扶贫赈灾重地”,与两位历史人物李象九、朱庆澜有着直接关系。
  李象九(1894~1954),原名瑞鼎,陕西白水人。同州师范肄业。1919年到保安(今志丹县)投军,后去北京游历,结识了陕西旅京学生李子洲、魏野畴、刘天章等人,受他们的革命思想影响很大。尤其是同住一室的李子洲,唤起了他学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书刊的兴趣,参加了学生进步社团共进社;同年李子洲动员他回陕北搞武装。他从瓦窑堡拉了数十人,配备枪械,到黄龙山从事保商保民。1924年,李象九在绥德经魏野畴、李子洲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1927年10月,李象九与谢子长等发动了“清涧起义”。1930年李因离开部队去山西而脱离了组织关系。同年李回到西安,经共产党员杨晓初介绍,去河南邓宝珊部,被任命为第三旅旅长。1931年,李象九返回家乡,任澄白区保卫团指挥官,此时李向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呈报开垦黄龙山荒地,得到杨虎城的赞许,只因省民、建两厅拖延未办。1934年,在李象九再三倡导下,白水县绅士冉寅谷等趁宋子文先生来陕之机,具文呈请开垦黄龙山区,虽蒙批准,但仍被借故搁置。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沦陷区难民纷纷逃陕。为安置难民,李象九几次向陕西省政府具文呈请开垦黄龙山,力陈“开垦黄龙山乃当前之急务”。他在给省政府主席孙蔚如呈送的《论开垦黄龙山》一文中,以一千二百多字的篇幅,论述开垦黄龙山的利害关系及四条理由:一是增加抗战力量;二是巩固后方治安;三是容纳各处难民;四是收容伤兵与残废军人。他说:“查黄龙山土地肥美,物产丰饶,开发之后既可增加粮食生产,又能辅充军需资源,对于持久抗战裨益甚大。”经杨明轩、杜斌丞说情获得省府批准,于当年11月6日,成立黄龙山垦区筹备处,任命李象九为主任,筹备处地址设于白水县纵目镇,李即于11月12日派员入山作实地调查。12月28日,向省政府呈报调查情况和“开垦黄龙山荒区实施方案”。1938年1月1日,陕西省黄龙山垦区办事处正式成立,李象九任主任。受国民党中央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朱庆澜大力协助,使开垦黄龙垦区计划遂得实施。1月6日,收编盘踞黄龙山多年的一支武装力量李俊杰部,改编为黄龙山垦区保安警备队。办事处移驻黄龙山石堡镇。当年即收容黄泛区灾民和战区难民25132人,编为5区69保656甲。花园口黄河决口后,又有数万难民逃到黄龙山,李均予以收容安置,发放赈灾款,组织互助社,办了多处农场,开展生产自救。架设石堡至纵目电话线,设石堡邮政代办所,修筑石堡经黄龙山镇直达纵目的40公里道路,全力兴办黄龙山垦区的各项事业,自此始黄龙山垦区初具县制雏形。1939年,李象九因国民党特务密告其涉“共党嫌疑”被迫离开黄龙山。南汉宸、杜斌丞将黄龙山所存粮款上交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指示用一些款办一个较大的企业,作为交通站。李象九即请任启明、白超然在白水兴办了建业、东原两个煤矿。5月,国民政府行政院将黄龙山垦区办事处改为院辖的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委任中央赈济委员会委员朱庆澜和经济委员会委员安汉为正副局长;李象九西去千陇,出任千山垦区办事处主任,委任共产党员胥润琮、程剑青分别任技术组和保卫组组长,李负责与中共西安地下组织联系。1945年,胡宗南派7000多人进驻垦区,又有人告李是“共党要员”,李遂于1945年底辞职去西安。1946年3月,李象九经杜斌丞、韩兆鹗介绍,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建国会”。内战爆发后,李曾八次转送中共组织给邓宝珊的信件,劝邓起义,并利用邓与傅作义的关系,请邓说服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1948年初,李接受西北野战军的指示,在西安进行策反工作,保护西安,并组织外围武装力量迎接解放军进城。
  1949年5月西安解放后,李象九作为西北解放区的代表,出席了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参加了10月1日开国大典。后经中共中央统战部介绍,李象九参加了民主建国会,任民建西安分会主任委员。1950年起,李先后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筹委会副主任委员等。1954年7月当选为西安市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0月16日在西安病逝,享年60岁。
  朱庆澜赈灾黄龙山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辛亥革命老人、爱国将领、社会救济家。祖籍浙江绍兴,1874年3月11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5岁丧父,14岁丧母,家贫。19岁去东北,投总督赵尔巽部下新军,任统领及33混成旅协统。后任成都陆军混成旅协统。辛亥革命时,响应孙中山号召,率领第十七镇官兵起义,通电宣布四川省独立,民众拥戴他为四川省大汉军政府副督都。1913年,北洋军政府派任他为黑龙江省督军兼民政长,并授予镇安右将军称号,从此被尊称为“朱将军”。后因反袁称帝而去职。1916年,任广东省省长。1924年,由孙中山先生推荐,赴哈尔滨任东北特区行政长官兼中东铁路护路军总司令。1926年以后,一直从事社会福利事业。
  1929年,陕西大旱,秋田颗粒无收者十之八九,省内无县不灾,逃荒、饿死、卖儿女者不计其数。将军赴陕调查后提出“三元钱救一命”的口号。溥仪在天津对将军说:“陕甘灾情古来少有,你提的口号鲜明有力,我救一千条命就是了。”立即捐大洋(银元)3000元。将军又赴东北购粮16万石运陕,救济灾民计百万人。又在天津募土蓝布200件(每件51匹),运往西安,发给各地无衣者,还在西安、扶风成立“灾童教养院”各一所。以后又在扶风聚粮寺购地2000亩,办教育及农场。1929年,于右任返陕视察时面谢将军:“我们陕西的子子孙孙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日本侵华,黄河、潼关以东及江苏等省沦陷,加之国民党炸开黄河大堤,难民、灾民纷纷入陕,各方民主人士呼吁救济,陕西孙蔚如省长接受杜斌丞、李象九等人的建议,于1938年1月,成立黄龙山垦区办事处,朱将军从国内外募款,在经济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建立潼关救济总站,护送难民、灾民到垦区落户。1939年,国营陕西黄龙山垦区管理局成立,朱庆澜将军任局长。是年3月,朱亲临黄龙视察,垦民夹道欢迎,将军下轿拱手:“谢谢!谢谢!都是为了我!”本年,创办保育院1所,收难童96名。附设小型纺织厂,实行半工半读,难民无不感激,春节门联有:“同心铁胆去抗战,将军救济黄龙山。”管理局命名三岔乡为“子桥乡”,保育院为“子桥保育院”。这年,又将一部分黄泛区难民送往眉县,成立了眉扶垦区集体农庄。
  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将军发起募修号召,得到了各地佛教会的赞助,先后整修了长安杜曲大兴教寺、唐玄奘师徒三人的塔院、大慈恩寺、西安市的大雁塔、青龙寺、大兴善寺、扶风法门寺及斜塔、华县的少林寺……1939年清明,整修了黄龙山麓的仓颉庙,给仓颉墓修了六棱围墙,开两偏门,亲自书联:“雨粟当年感天地,同文永世配桥陵;画挂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另外,还重修了黄龙无量山上的祖师庙。特别重要的是,在整修明代法门寺真身宝塔时,将军维修到塔下一层,金碧辉煌、深不见底的大唐王朝地宫呈现眼前,他立即严加覆盖,上置佛像,严格保密,保证了这座历史宝库安然无恙,直到1987年4月被科学发掘。如今,法门寺已成为海内外朝拜的圣地,旅游观览的胜地和文化研究交流的中心。饮水思源,法门寺人修建了朱子桥纪念馆,海内外游人到此瞻仰,纷纷赞扬朱庆澜将军的历史贡献。
  1941年1月13日,朱庆澜在西安病故,葬于陕西长安县杜曲乡东韦村。黄龙山垦区管理局在曹店村建立了“朱庆澜纪念堂”,当政知名人士题词悼念,冯玉祥挽词《哭朱将军》中有“朱子桥,老将军,我民国,大伟人。一生最清廉,行兼智仁勇。宽厚为怀,勤劳诚恳。四川广东东三省,所到之处留美名”“我昔在察抗日寇,他送军费十万金。大仁大义,一片慈心。人格伟大永不朽,舍身救人好精神。完全好榜样,万世留芳名”的词语,还敬撰并书碑文立于墓前。
  (韩金科为陕西省政府原参事,研究员;边江为新华社陕西分社原副社长,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