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范国文:要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范国文查看香菇长势(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常青 通讯员 李丽 石立
  村子要想富,优秀的带头人必不可少。黄龙县崾崄乡马蹄掌村的村支书范国文虽已年过六旬,但干起工作来却一点也不输年轻人。
  范国文工作有思路、有想法,一心想着为村民干实事,马蹄掌村的产业逐渐走上发展轨道。如今,村民们干劲儿十足,正齐心协力走上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带领村民发展产业
  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13年,范国文牵头成立了香菇合作社,在村里发展起了香菇产业。
  万事开头难,每天处理完村里的事,范国文就专心学习、摸索香菇种植技巧,产业发展逐渐上了轨道。崾崄夏季气温较低,反季节香菇的种植、销售顺利,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不少村民在合作社务工,周边种植香菇的农户也逐渐增多。2017年,在范国文的积极协调沟通下,崾崄香菇因其独特的品质吸引了外省商家落户投资,“支部+企业+农户”的模式也逐渐形成。
  目前,该村占地70亩、拥有76座大棚的崾崄乡食用菌种植园区建成并投入生产。
  “6月份至10月份是反季节香菇出菇期,可采摘4至5茬。这5个多月,有不少附近村民和贫困户在园区务工,人均预计收入1.2万元左右。这样算下来,村集体积累了资金,群众也有了收入,今后不愁挣不到钱。”范国文说。
  在发展香菇产业的同时,范国文还积极引导群众发展庭院中蜂养殖。
  刚开始时,村民们都觉得养蜂是个技术活,难度比较大,不愿意尝试。范国文一边给村民宣传、做思想工作,一边跟县畜牧局协调蜂箱,并定期邀请技术员现场传授养殖技术,自己也带头搞养殖。同时,他还不断研究学习专业知识,把自己培养成了中蜂养殖“土专家”。看到这项产业有发展前景,52户村民也利用空地养起了蜂。目前,全村共养殖中蜂1900余箱,产值140余万元,形成了中蜂养殖带,被评为市级中蜂养殖“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近两年,因为中蜂养殖技术成熟,且本地蜂蜜品质好,马蹄掌村的中蜂养殖产业还在不断扩大。“我家的蜂就是在范书记的鼓励下养的。我在自家院子里养,不占地方还方便,范书记也一直给我指导技术。现在,我们家也算有了自己的产业,生活也有了奔头。”贫困户张文兴老两口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儿,范国文就鼓励他们养殖中蜂,并帮着联系蜂箱,定期上门查看蜂群长势,帮助张兴文发展起了养蜂产业。
  如今,在范国文和村干部们的帮助下,马蹄掌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基本都有了自己的脱贫致富产业。
  瞅准商机,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解决果园套种高秆作物的难题,范国文联系外地商家发展订单农业,将村上的苹果幼园全部套种菜花,还为8名群众提供短期务工,人均增收3000元。
  8月刚到,马蹄掌村的百亩菜花已基本成熟,上千株西蓝花、菜花长势喜人。正值西蓝花和菜花收获的季节,村里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尝到了丰收的喜悦。
  范国文为村上算了笔账:“集体果园一共120亩,每亩投资约1000元,可产西蓝花和菜花约3500斤,按每斤保底价0.6元来算,每亩的产值最少能达到2100元,120亩产生效益25万元,除去投进去的13万元,咱村集体今年能收益12万元。”一想到光这一项就能为村集体积累12万元资金,范国文不禁乐开了花。
  马蹄掌村紧挨国道,村支部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时间在过往游客的必经之路上建起了龙腾景区。该景区繁花成带,林木成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范国文动员沿线村民开办农家乐、摆上小吃摊,销售自家土特产。原来静悄悄的马蹄掌村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
  马蹄掌村有满族、回族等少数民族32户101人,浓郁的民俗特色为该村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经过外出学习考察后,范国文找到了适合他们村发展的方向,建起了囊括跑马场、蒙古包、射箭场、烤全羊等特色旅游项目的民俗风情园,目前已经进入试营业阶段。该项目将有效带动就业,帮助更多群众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全村人致富的又一途径。
  现在,在旗杆庙至崾崄村沿线10公里两侧的围墙上,画上了具有满族风情的彩绘,营造出了浓厚的民俗氛围,勾勒出了一幅美好、恬静的乡村旅游美景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漫步、体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村子今后的发展,范国文还有不少规划和设想。他信心满满地表示,只要勤劳踏实干,马蹄掌村村民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