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
奋斗擦亮青春底色
——记宜川县创业青年薛晓龙
    ●薛晓龙查看贫困户薛世荣家的苹果生长情况
  通讯员 李文振 记者 雷荣
  “没想到咱也成为专业农民啦!”,如今,距离薛晓龙拿着注册的“壶口小农”商标已经一年多,每次让介绍自己,他都爽朗地笑道。
  薛晓龙,现年35岁,家住宜川县壶口镇岭玉行政村东可占自然村,祖祖辈辈与黄土地打交道,直到他这里,通过旅游发展了农家乐,通过电商卖起了土特产……生产生活方式才开始改变,也标志着他正式踏上了专业“小农路”。
  旅游,筑起家庭生活幸福路
  “心酸、苦累、赚不到钱……”薛晓龙坐在如今新建的农家乐院内,回忆起前些年辛苦的打工路,不禁感叹道。
  还记得2003年,刚刚高中毕业的薛晓龙,踏上了漫漫打工路。几年时间里,做过打字员、服务员,也曾承包过农家乐自己干,总之,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但到年底一算账,扣过生活费、材料费等,兜里总落不下几个钱。
  直到2009年,东可占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全村50户人家都告别了旧窑洞,住进了新平房。新建的村庄就位于延壶公路旁边,距离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景区仅20公里。
  薛晓龙利用靠近壶口瀑布景区的优势,用自家的房屋办起了农家乐。薛晓龙和妻子辛勤劳作、热情待客,逐渐赢得了游客的称赞,往来的人员不断增多。如今,刚刚扩建的40间客房又投入了使用,近一个月来,客流量天天爆满。妻子兰慧略带“抱怨”却又幸福地说道:“一天忙得根本停不下来,等这段时间忙完了,也带着家人出去转转。”
   电商,开启高速发展小康路
  乘着旅游的春风,薛晓龙的农家乐越做越好,日子也越过越火红,但薛晓龙并未就此满足。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薛晓龙,深知农民的不容易。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村里人都栽上了苹果、梨,相比过去种植小麦、玉米,收入提高了好几倍。但仍然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现状,冰雹、倒春寒、干旱等自然灾害,仍然影响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农民。
  “想着怎么尽自己的力,把农产品卖出去。”薛晓龙一边想着,一边开始着手准备。从2013年开始,他将目光瞄准了网络,注册开通了淘宝店。
  订单有了,但是发货极不给力,发货地最近也得到40公里外的县城,当天的货一拖就是好几天。
  “成本大、发货慢、包装差……”刚开始接触网上销售的薛晓龙,难题一个接一个而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5年,宜川县被确定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后,全县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个、乡镇电商服务站7个、村电商服务点116个,网点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薛晓龙的村子也属于116个电商村的其中之一。他抓住电子商务进农村机遇,通过参加县上举办的培训和自己的经验摸索,一步步掌握了销售诀窍,正式开启了电子商务高速发展路。2016年,先从自家的果园尝试,留下一半进行网上销售,没想到近1.5万斤苹果4个月就销售一空。
  “还是政策好啊,村上开通快递业务后,每天都有人来村里取货。”初尝甜头的薛晓龙,在网上销售的同时,还在餐厅一楼开办了农产品展销区,实现线上线下共同销售。2018年,实现网络销售总额300万元。
  帮衬,托起村民共同致富路
  “这娃可帮了我大忙了。”提起对自己的帮助,村民薛世荣感动地说道。
  薛世荣今年64岁,靠给村里抽水和务果为生。但因果园老化、疾病等原因,经济收入低,成了村上建档立卡贫困户。
  “果子熟了,但愁的是销路啊!有时根本无人问津,过完年了果子也没卖出去。更有一次遇到骗子,一年的收入说没就没了……”提起苹果销售,薛大爷是一脸的愁容,由于自家果树老化严重,即使有果商来收购,价钱也压得很低。
  “现在好了,苹果一红,晓龙便来收了,比市场价还要高3到5毛钱哩,而且现金一次性付清。”提起去年的苹果销售,薛大爷是满心欢喜。
  “村里都一个薛‘姓’,都是一家人。作为家人,我想着怎样才能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好。”自家光景过好的同时,薛晓龙又这样边想边做。
  去年,薛晓龙从20多户农户手里收购苹果10万余斤、梨2万斤、核桃1万斤、花椒1千斤,柿子5千斤……收购价全部高出市场平均价格。
  “这次注册的‘壶口小农’商标,就是要带领大家一起走规模化、标准化道路。”谈起未来的发展道路,薛晓龙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