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马平安(中)、许延圣(左)、张安全(右)在宝塔山下留影 2019年8月,马平安和许延圣及呼琳再次来到宝塔山下合影 常延东摄 本报记者 马政
1996年,北京知青马平安回到延安。在宝塔山下,他和当年一起工作的徒弟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23年后,马平安坐了近11个小时的火车从北京回到延安,看到延安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感慨万千。来到原先拍照的地方,他和徒弟再次留影,重温时光,细述流年。
8月26日上午,带着珍藏多年的照片和讲述自己知青岁月的《热土》,北京知青马平安在1980年离开延安后,第13次回到延安。这一次,他想和老友再次站在宝塔山下合个影。
近11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并未让马平安感到劳累,虽然,他已年近古稀。安顿妥当后,他便迫不及待地给记者打电话:“我到延安了,我们什么时候去宝塔山照相?”从他恳切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延安这片热土有着深厚且真挚的感情。
天公不作美,下着大雨,并不是适合登山和拍照,只得作罢。
第二天,天空放晴。马平安再次打来电话:“天晴了,我们可以去拍照了。”他开心得像个得到心仪礼物的孩子。
上午9时许,马平安带着他的两个徒弟许延圣和呼琳来到宝塔山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这里的变化太大了,每次来延安,都会感觉到延安有着很大的变化,无论城市建设、文明程度还是居民生活水平。”马平安感慨道。
准备上山时,马平安出人意料地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党徽,认真地佩戴在胸前,说:“我是一名老党员了!”
登山、合影、听讲解员介绍宝塔山和延安,一切如预期般进行。在讲解员讲到1973年周恩来总理回延安时说:“没想到,延安人民的生活还这样苦。我是总理,全国当家的,我这个家没管好,有责任呀。我对不起延安人民。”马平安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感,泪水在他的眼窝里打转,那段延安岁月,在他脑海里一幕幕浮现出来。
1969年1月,马平安放弃当兵的梦想,主动要求到延安插队。2天2夜,他和其他知青一起坐专列到铜川,再转军车来到延安,他和几个同伴被分配到富县茶坊公社眉毛寺大队。当地百姓热情欢迎了他们,并用真情接纳了他们。
老乡们的照顾让马平安至今感动。初到生产队时,由于不会安排生活,他好几天都没吃好饭。一天,为了不违农时,争强好胜的马平安空着肚子就去上工了。
终是抵不过饥饿。在犁地时,马平安眼前一黑,晕倒在了田地里。醒来时,他躺在了村民老大爷家里。善良的李大爷从上锁的柜子里拿出一小袋杂面,并支开馋嘴的孙儿,让儿媳给马平安做了一晚杂面。“我知道那时候杂面对乡亲们来说是多么的金贵呀……”马平安回忆道。
从那以后,马平安想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他想利用村上的河流修一座水坝,让这片贫瘠的土地也可以种水稻,让乡亲们吃上大米。于是,他便自学水利知识,准备大干一场。
而让马平安没想到的是,水坝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1970年9月,由于表现突出,他被生产队推荐到东风化肥厂工作,此时水坝才刚有了雏形。但也是在这里,他结识并认下三位徒弟:许延圣、呼琳和张安全,老照片中,在宝塔山上与马平安合影的,便是许延圣和张安全。
马平安的人生有了新的转折。带着对乡亲们的不舍和未竟的事业,他又来到新的岗位工作,因为这里,也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而且他能造福更多的人。
在东风化肥厂,马平安很快掌握了自动化仪表的技术,并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
1980年5月,马平安离开延安,先后在河北、北京等地的工厂和公司工作,并最终定居北京。“是延安人民的培养,才能让我走向更高的舞台,我一直在想着回馈这片热土。”马平安说。
之后,马平安每次回延安,都会给曾经插队村子的村民们带衣物和礼品。2000年,马平安有了20万元的积蓄,他便想着给村上盖一所学校。可此时,物价上涨,20万元并不够,一个朋友便推荐他炒股。这一炒,让他的20万元变成了6000元。“钱没了可以再挣,可不能给村上盖学校了,这让我心里实在不好受。”马平安说。
2009年,马平安偶然得知知青网上可以发表知青故事,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便尝试着写。10多篇言语质朴、情感真挚的文章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支持。“为什么不能写本书呢?这也是为我的第二故乡作贡献啊。”马平安心想。经过4年的创作,一部40余万字的《热土》诞生了。
这部讲述马平安插队故事的书籍不仅是他的倾心之作,更是他对乡亲们最好的回馈。“我是逐字逐句读完这本书的,很多情节都让我热泪盈眶,相信每个像我这样有过知青经历的人,都会有所感触。”呼琳说,“师父他不仅对乡亲们好,对我们这些徒弟也特别好,张安全去世之前,他还专程从北京开车过来看望。”
老照片中的张安全在今年3月去世,这也让马平安更迫切地想和其他徒弟一起在同样的位置,再次合影。
说话中,马平安一行和记者来到了党旗面前。在这里,他和两位徒弟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浑厚有力的声音,庄重严肃的神态,这位老党员在宝塔山上重温着永恒的誓词,更践行着自己的初心。
下山后,在大家过马路时,驶近的车辆自觉停下礼让行人。看到这,马平安说:“这也是我这次回延安看到的变化,延安的文明程度又上升了。”
在宝塔山下,延河之滨,马平安一行再次合影留念。临别前,马平安问道:“你作为延安人,有没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记者回答:“有!”“对我而言,延安,是我一生向往的地方。每次参加知青聚会,我都会骄傲地告诉他们,我是延安知青。”马平安说。
记者手记 从北京到延安,直线距离1000余公里,乘飞机近2个小时,坐火车11个小时左右,自驾车12个多小时。在交通发达的今天,这似乎不算太远的距离。但当记者告知马平安“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宝塔山下留个影”的活动时,并没有想到他真的能来,而且来得这么快。更让人感动的是,由于时间仓促,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只买到了硬座,可他依旧兴致勃勃地来了。
这是一份怎样的感情?无须赘述。
在来延安之前,马平安通过微信向记者发了多张他和友人在宝塔山合影的照片,并在每张照片下,都注有详尽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由,老人对此次活动的重视和他身上的认真劲可见一斑。在采访中,尽管记者和随行人员都比他年龄小很多,可他始终保持着一份谦恭,让人不禁心生敬意。
马平安说:“是延安人民教育了我,让我知道该怎样做人。”固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有着善良、朴实、厚道的本性,但马平安本人也是一个热心、谦虚、严谨、有担当的人。
在采访中,记者无时无刻不被马平安讲述的故事感动着。
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守望这片热土的人,他的心永远在延安!哪怕轻声呼唤,他也会竭尽全力来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