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让温暖重回文学史
文/马海娟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终于尘埃落定,梁晓声的《人世间》、徐怀中的《牵风记》、徐则臣的《北上》、陈彦的《主角》和李洱的《应物兄》榜上有名。新一届茅盾文学奖的揭晓,推动了新一轮的文学热潮,也彰显了以茅盾先生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史诗性文学所葆有的强大、蓬勃的生命活力。无论是《人世间》“用人的生命史,来体现社会史的变迁”中透出的对生活的热望,还是《牵风记》在火热战争中弥漫的悲怆与生命气息;无论是《主角》在戏剧人生中展现的生命际遇,《应物兄》在知识分子群像中阐发出的时代精神,还是《北上》演绎的家族“秘史”、民族的记忆,都彰显着浓郁的现实主义情怀,都显示着自中国现代文学起成为主潮、经由茅盾等发扬光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生生不息,以及弥满其间的使命担当、人文情怀的厚重丰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北京文艺座谈上说:“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就文学的发展来说,当代文学与我们有着更亲近的关联,更易于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我们也不能疏远了激发文学现实主义思潮动力的现代文学。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三十年处于中华民族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强盛的特殊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因启蒙和救亡而背负着更深重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他们在为国家民族独立富强的艰辛探索中,表现出的厚重的忧国情怀,不屈的民族气节、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文化思想,形成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是郁达夫《沉沦》中蕴藏的爱国情怀,还是鲁迅硬骨头的民族气节;无论茅盾《子夜》展示的史诗画卷,还是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都蕴含着巨大的思想深度和广阔的历史内容。无论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是精巧别致的结构;无论是打动人心的情感,还是精美绝伦的语言,都可感可知,温暖人心。我们要高扬并秉持中国现代文学厚重的历史情怀,在文学阅读中感受贤哲的情怀,感悟文学的温度;温暖心灵,升华灵魂,领悟人生的价值和做人真谛。
  但由于所表述历史时期的日渐久远和受到片面强调文学性风气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性被削弱、轻视,甚至被挤压。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我们坚定现代文学重要性的认知,更要重建其学科地位,并在文学教育中予以落实。
  
  文学类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设置率最高的基础专业之一。其目标在于培养具备扎实的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相关单位从事与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全面系统解读了现代文学演变的历史轨迹、代表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鉴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工作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方面随着所表述历史时期的日渐久远,《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重要性逐渐被削弱,许多学校的教学课时大大缩减。另一方面,也受到片面强调文学性、轻视甚至排斥政治和历史的文学观念的挤压,学生对其渐行渐远。自《中国现代文学史》阶段起,文学以前所未有的、积极的姿态观照社会,形成与社会、政治相伴相生的、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这种实践经验和生产机制一直受到一些人的质疑。在对《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合法性的质疑声中,学生对作家作品的关注越来越少,甚至排斥否认其价值,根本不读作品。再加之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新媒体阅读模式不断侵蚀,使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被动的接受者,甚至旁观者,文学教育雪上加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学当“以艺术的方式将文明之光照亮生活的每个角落,直至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使人民的精神在温润中得到提升、在欣悦中受到启迪、在感悟中获得洗礼”,终“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而文学教育面临的学生“不读作品、旁观课堂”的尴尬,必然削弱了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分析评判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枯萎了文学教育的生命力,使生动的文学艺术变成了干瘪的说教。
   三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人类思想、情感、审美的艺术表现,是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的语言形态存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期丰富、创新文学教育的模式。
  首先要提前谋划,精心准备,进行有效的课前沟通。为了保证这一环节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积淀丰厚的文学素养,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熟悉相关教学内容,了解前沿信息,真正发挥师生沟通中的引领作用。教师也只有对作家、作品深入了解,融入期间,才能体味魅力,并将之传递给学生。其次,让学生提前进入教学情境,充分利用QQ、微信等自媒体,将相关课堂材料(阅读材料、案例)、问题提前告知学生,并采用一些有效措施,督促学生在阅读中感悟思索,形成与教师开展对话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可能性,使学生融入期间,感受文学之美,保证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根据文学类课程的特性以及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利用师生角色互换、现场体验式教学、经典朗诵活动等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感知经典魅力,发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评判的能力,以达到提升文学修养的目的。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把部分课程交由学生开展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别,集体备课,随机抽取学生进行课程讲解,最后由老师进行适当补充,并对其特点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点评;我们也利用独特的现场教学资源,在杨家岭“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地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深化了对历史的认知,既有效开展教学,又极大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我们还通过开展经典诵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深切感受文学之美,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在活动结束自制展板,展示活动成果,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理想教学效果的取得,除了有赖于课前的预热、课中的引导外,课后的跟进也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等渠道,与学生进行课后互动,积极跟进,答疑解惑,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考核环节,打破了以往单一的纸质考核的形式,除了注重文学知识的考核外,更注重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大了课堂表现、课堂授课、课件制作、诵读能力、课堂练习等环节的权重,致力于从多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无论是观摩名师送教、聆听经典诵读、亲自开展戏剧展演,还是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座谈会、开展各种科学研究,都可以帮助学生跟进前沿,亲近大师,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强化学习的厚度和广度。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文学教育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单元,学科地位之重不言而喻。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因情施教,因材施教,发掘文学精神,张扬文学之美,让温暖重回文学史,是大学教育的本分,也是职责。   (马海娟,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此文为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7BY05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