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领到国家补助,真是太高兴了。 ●林权证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延安市退耕办工作人员实地检查退耕还林工程质量 ●宝塔区退耕还林工程措施 关克摄 本报记者 樊小帅
“滚滚黄河水蜿蜒向东流,咱黄土地上的好儿女哟大步向前走,一座座沙梁一道道湾,退耕还林后都把那绿衣穿……”20年来,延安人把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任务,以执着的延安精神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劲头,在这块红色圣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昔日“山秃穷而陡,黄沙漫天飞”早已一去不返。今天,当你再踏上这片土地时,眼前的一切令你惊叹:森林繁茂,花果飘香,鸟兽悠然,人民正乐享生态建设红利带来的幸福。
9月4日,安塞区金明街道办雷坪塔村村民张莲莲一如既往地向她亲手种下的林子里走去,行走在叶茂参天的千亩林地里,湿润的空气让人很难相信正置身于素以干旱著称的黄土高原。
38年前,她遵照父亲“植树造林就一定能过上好光景”的嘱托,开始上山种树。期间,她磨破了300多双布鞋,用坏了100多把撅头,换来的是身后20万株的参天大树,是1750亩郁郁葱葱的森林。
上世纪90年代,吴起县邀请世界粮农组织的专家前来考察畜牧业。专家实地考察后却提出,吴起的生态太过脆弱,不能再继续放羊了。于是,吴起县开始实施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羊。1999年,中央启动退耕还林政策,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退耕还林在吴起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截至目前,吴起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4.79万亩。得益于生态环境持续有效的改善,2018年,吴起县还发现了成群的鸳鸯。
安塞、吴起只是延安退耕还林的一个缩影。20年的时间内,延安创造了山川大地由黄变绿的历史奇迹,生态修复推动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为世界范围提供了一个短期内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如今,人们在享受退耕还林带来的绿色、舒适、环保、健康的人居环境的同时,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人人爱绿、护绿意识明显增强,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延安220余万人最熟悉的词汇,并在每一个延安人心中生根发芽,从一个理念、一句口号逐渐渗透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荒山绿了
20年的退耕还林彰显了延安由黄到绿的巨大转变,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全市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提高了35.3%。截至2018年,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47万亩,占到陕西退耕还林面积的27%,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
空气好了
20年来,延安植被恢复明显,山峁沟壑由黄到绿,也带动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如今,延安已经挥别了曾经的“黄色哀愁”,“圣地蓝”取而代之成了圣地延安的代名词。
河水清了
退耕还林前入黄泥沙与近几年相比,由每年的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年降雨量由300多毫米增加到550毫米以上;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降幅为88%。曾几何时,“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是制约延安老百姓小康路上的绊脚石,而今,延安人用退耕还林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百姓富了
20年来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助112.8亿元,全市80%以上的农民直接受益,苹果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2019年,延川、延长、宜川3个贫困县脱贫摘帽,693个贫困村脱贫退出,延安贫困人口由2014年年底的20.5万人下降到去年年底的10034人,贫困发生率由13.2%降至0.66%,全市整体脱贫摘帽,告别绝对贫困。
城乡美了
20年过去了,如今的延安,已是绿波荡漾,五彩斑斓,蓝天碧空如洗,空气沁人心脾。2015年10月,延安正式启动“2+1”多城联创工作,并分别于2016年9月、2017年7月被国家有关部委正式授予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