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8月28日,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方厢村的白洁(左)在自家苹果园里采摘苹果。日,延安市洛川县永乡镇方厢村的白洁(左)在自家苹果园里采摘苹果。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本报评论员
  退耕还林实施20年来,延安的生态修复初见成效。今天延安3.7万平方公里山川大地,通过卫星遥感图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明显变绿变深。陕西的绿色版图,也因此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20年来,延安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黄土高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伟大转变。
  进入新时代,如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持续修复生态,推进建设生态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而重大的政治任务。“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在看到收获、触摸到胜利的关键时刻,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更加昂扬的斗志,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骄傲自满和懈怠。因为,放眼绿色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放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取得的这一点成绩微不足道。所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仍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更需要继续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担当。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持续尊重和保障群众最直接的合理利益诉求。20年实践表明,退耕还林政策的成功经验有一条,那就是充分保障群众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利益,这也是能调动成千上万群众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建设生态文明的原因所在。兑现退耕粮款、调整林分结构、推进产业扶持等等一系列的政策设计,无不体现了这一点。同样,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仍然要把群众的合理利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制定出台政策规定时,既要考虑群众当下的现实回报,又要着眼于为群众谋求可持续的长远利益;在执行政策规定时,对群众要多一些教育引导,多一些理解关怀,着意保护好群众施绿护绿的积极性;在反观政策规定成效时,要力戒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要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杜绝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机械论。总之,我们要充分地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时时刻刻维护好群众利益,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式退耕的热情,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厚植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地和群众基础。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必须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行保障。”退耕还林的实施,既涉及对生产力的推动,也涉及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应该纳入更加严密更加完善的法律框架内。20年来,延安市和其他基层地方政府一样,围绕统筹推进退耕还林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地方性法规。在制度建设方面,更需要与时俱进,提高法律法规的科学性、指导性和约束力,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在法制化的管理轨道里健康运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生态环境建设的特性也决定了巩固退耕还林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经过20多年来“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多次的反复实践推进,退耕还林工作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我们要站在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来审视退耕还林巩固工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一代接着一代继续奋斗,创造“和谐幸福、生态美丽、富裕小康”的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