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班姣 李江峰
金秋时节,洛川塬上,绿色的果园满目皆是,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从南到北绵延百十公里,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山水画。画卷中“飘”出一阵阵欢声笑语,公路上,一辆辆满载苹果的车子在疾驰,地头间,果农喜笑颜开地接过客商付的一沓沓钞票……这里已成为中国苹果的对外窗口,每年的陕西国际苹果节便在洛川县举行,这里的行情已成为全国苹果市场的风向标。
改革开放后,为了过上好日子,延安人民一直奋力改善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1999年,延安市开始大规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在黄土高原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延安退耕还林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解决了贫困问题。特别是苹果产业的发展和苹果产业后整理,为脱贫攻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苹果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退耕还林工作,提高了生态建设的质量。”延安市扶贫开发局副局长申均明说。
黄土地上崛起的致富产业
说起苹果产业,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李新安。
1945年,26岁的洛川农民李新安辗转来到河南灵宝的一个果园,开始学习苹果树栽培技术。经过两年的琢磨和研究,1947年春节后,李新安赶着毛驴把自己精心培育的200多株苹果树苗带回洛川。正是这200多株树苗,在延安撒下了致富的种子。在李新安的不断努力、宣传下,洛川县阿寺村建起300亩果园。这是洛川县乃至延安地区第一个大面积的集体果园。
李新安的一小步,成就了洛川苹果发展的一大步。
在洛川县石头镇吴家庄村,果农张王学正拿着剪刀修剪树枝。他一手持剪刀,一手扯树条,快速娴熟地将枝干剪下。
57岁的张王学种植苹果已有30多年,在洛川,果园里到处都是像张王学一样忙碌的身影。所有果农,都严格按照2014年县上出台发布的《延安洛川苹果技术规范》规范操作,从苗木培育、建园栽植、标准化管理、苹果营销等流程上实现了标准化管理,生产出来的苹果走上了“上户口,带皮吃,论个卖”的品牌发展之路。2016年,洛川围绕打造世界一流苹果产业体系目标,启动“洛川国家苹果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我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探索光明之路。
2016年10月12日,在洛川县举办的首届世界苹果大会上,国际园艺学会主席罗德里克·德鲁参观了果园、品尝了苹果后,竖起大拇指称赞:“延安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把果园管得这么好,特别震撼,堪称楷模!”一位来自法国的教授说:“搞了几十年的苹果研究,在中国陕西延安,第一次看到了以前没有看到的苹果。”洛川县委书记王明智告诉记者,“作为洛川苹果种植第一人,李新安被称为洛川‘苹果之父’。他给洛川这片红色土地留下了一笔‘绿色遗产’。目前,苹果种植已经成为富泽一方、惠及万民的大产业。”
如今,俯瞰洛川塬,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满目都是苹果,50多万亩的种植面积占到了全县耕地总面积的80%,农民人均3.1亩,居全国之首。在洛川,95%的农民从事苹果产业,农民收入95%来自于苹果产业;60%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12%的果农户年收入超过20万元,76%的农户拥有小汽车。经过70多年的努力,洛川县真正实现了一县一业、一业脱贫、一业富民,成为产业富民的典范。“洛川苹果”也已经成了一个响当当的国际品牌。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洛川县苹果产业的发展,让退耕后如何发展产业的延安北部县区看到了希望。
2008年,陕西省果业管理局依据省经济作物气象服务台提供的《陕北苹果优质区北扩气候论证》气象资料,经过广泛调研、综合评估和严谨论证,确定了《陕西苹果适生区北扩区域布局规划》。规划中,将延安北部的志丹、安塞、吴起等县区纳入了苹果适生区域。与此同时,延安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苹果产业北扩战略,以每年扩张20万亩的速度,在北部建立起了百万亩山地苹果,志丹、吴起、安塞等一批北部县区的苹果园迅速发展起来。
在宝塔区柳林镇的孔家沟,54岁的薛国军将自家的果园从最初的11亩发展到今天的50多亩,去年,他的苹果收入达到25万元。尝到甜头的他如今已经将适生区全部种植成果树。
据宝塔区果业局副局长孙延飞介绍,90年代,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宝塔区总结出山地苹果种植经验,鼓励农民开始种植,从育苗到销售,政府给予全套支持。经过多年的发展,2018年,宝塔区苹果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49.9万亩,产量35万吨,产值17亿元。
随着“苹果北移”战略的实施,截至2018年,延安市苹果总面积380万亩,产量289万吨,产值129亿元。农民经营性收入的一半来自苹果,苹果已经成为延安市农业的第一主导产业,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如今,延安的林不仅是绿化林,更是经济林;延安再造的不只是“绿水青山”,更是一座座“金山银山”。
苹果“后整理”,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上增收
宝塔区川口乡盘龙村果农秦生平,已经是不知第几次站到智能选果线面前了。看着一筐筐苹果排着队被清洗烘干,又排着队、按直径大小精准分拣,自动滚到指定区域。他最终下了决心:“选果线好嘛,机器分级省了人工,分好级的果子还能卖上好价钱,今年苹果下来咱也要来用。”
智能选果线只是延安农业“后整理”中的一个环节。“后整理”即是对农产品产后进行分拣、分级、冷藏、冷链、包装、加工、品牌、销售等后端的一系列整理过程。
同时,“后整理”也是延安践行“两山”理论的探索和创新。作为退耕还林的典范,延安把“黄土高坡”变成了“绿色高坡”。
近年来,通过“后整理”,延安市对产业后端的设施建设给予了重点支持,在选果线建设方面,企业每投入100万元,就会获得政府补贴30万元,如果需要融资时,则提供农业担保,还有政府贴息,气调库建设也有补贴和贴息贷款。
2018年国庆节期间,几个红通通、喜庆庆的苹果转爆了朋友圈,每个苹果上都写着一个字,组合起来正好是“国庆节快乐”的字样图案。近年来,延安的苹果企业还开发了“爱情果”“生日果”“平安果”等贴字创意产品,积极打造节日爆款,在苹果食品属性之外,赋予它更有价值的文化属性,为延安苹果穿上“文化的马甲”,实现了苹果由“论斤卖”向“论个卖”的转变和农民收益的最大化。
除了印字苹果,延安还开发出“盆景苹果”,一盆可以卖到2000元。“盆景苹果”作为创意摆设,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为党的十九大献礼,丰富了延安苹果的文化内涵。
2019年8月22日,在陕西省“奋力追赶超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布会上,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说:“2018年,延安通过苹果产业‘后整理’,带动苹果产值增加18亿元,果农人均增收2510元,为巩固退耕还林、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厚实的产业基础。”据了解,苹果“后整理”破解了农产品优质不优价的难题,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促进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让农民在全产业链上增收。如今,延安市累计建成智能选果线64条、冷气库109万吨,将来还要建成100条智能选果线、200万吨冷气库。
山川盖上了“被子”,农民有了“票子”。20年,弹指一挥间,延安的山绿了、水清了、人富了。农民在享受“绿水青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金山银山”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