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陕大峡谷绝壁上育成的林子 本报记者 郑鹏
8月29日,延安市生态文明建设及退耕还林20周年主题采访团来到了距离壶口瀑布仅有几公里的晋陕大峡谷,山上松柏傲立,郁郁葱葱。山下黄河蜿蜒曲折,水流湍急,气势磅礴,观之让人豪气顿生。
在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的带领下,我们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上了峡谷的山顶。让人吃惊的是这里的树不是直接栽到土里的,而是一棵棵栽在用石头垒成的育林坑内,好似一个个站在掩体内的士兵,守护着晋陕峡谷。远处,立在绝壁上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示范点”的标识牌仿佛向人们诉说着石质山体绿化的艰辛。
郝云峰向大家介绍说,“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黄河大合唱》中的河西山岗说的就是大家所在的晋陕大峡谷。这里地形陡峭,绝大多数地方的坡度在40度以上,人基本无法站立,峡谷大都是石质山体,植被稀疏,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生态环境相当恶劣。
2012年,宜川县借鉴外地经验,启动了晋陕大峡谷绿化工程,采取砌垒石坑、客土回填、栽植大苗的方式造林,主要栽植树种为油松、侧柏等乔木树种和火炬、黄刺玫、连翘等灌木树种,栽种形式为行状或块状混交,完成造林总面积3万亩,总线长达30余公里,投资1.5亿元,初步形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色”的景观效果,达到了治理目的。
通过治理,目前,晋陕大峡谷壶口段西岸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壶口景区周围山体披上了绿装。为提升壶口景区景观效果,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宣传宜川社会发展,提高全民绿化意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宜川县也探索出一条针对晋陕大峡谷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的石质山地造林治理的新途径。
2017年,沿黄观光路通车了,这是一条生态路、观光路、致富路,为了真正使“公路变景区、资源变景点、果园变公园、村庄变庄园、农田变田园、山川变绿洲”,让黄河沿线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宜川县根据沿黄观光路的走向,聘请专家编制了沿黄公路沿线山体荒山荒坡绿化实施方案,投资2.85亿元,从2018年开始继续采用砌垒石坑、客土回填、栽植大苗、乔灌搭配等方式实施人工造林。到2022年工程完工时,将造林4.85万亩。
采访将要结束时,郝云峰感慨地说,刚刚参加工作时,宜川县的年降雨量只有400多毫米。经过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宜川县的生态得到了极好的修复,现在年降水量已经达到500多毫米。生态和生产是相辅相成的,宜川县还发展了40万亩经济林,形成了“林木抓果业、林草养畜禽、林景搞旅游”的生态富民发展模式,农民收入由1979年的149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0383元。
晋陕峡谷悬崖绝壁,黄河在这里创造了险峻、壮丽和酣畅,更激发了黄河岸边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看着郝云峰坚毅的表情,听着郝云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介绍,大家仿佛看到了宜川县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以全国生态建设重点县、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试点县、退耕还林试点县的生态优势,全力奔向“绿、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