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敢叫荒山披绿装
——来自黄陵县二十年退耕还林的报道
  本报记者 乔建虎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歌曲《黄土高坡》风靡大江南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极其脆弱的状况。
  如今,这首歌早已过时,陕北黄陵地区秃山荒岭、漫天黄沙的历史一去不复返,退耕还林让昔日的黄陵满目葱茏映青山,移步易景意盎然。
  而黄陵生态环境的变好,离不开黄陵无数农民对退耕还林工程的支持和维护,更离不开无数敢于让荒山披绿的造林英雄,耄耋之年的劳动模范杨长虎就是其中的代表。
  金秋九月,记者驱车行走在店头镇鲁寺村后的香炉嘴山上,层层叠叠、林木葱茏,远处墨绿旺盛、眼前郁郁葱葱,犹如跨入了一个生态和谐的绿色世界,昔日的石渣荒坡早已踪迹全无。
  这里就是82岁的老共产党员杨长虎,历经二十余载,风雨无阻,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600多亩青山。
  随着沟沿爬坡而上,三山两沟的大景不断展现,杨长虎如数家珍地对记者介绍着自己一棵棵栽下的杨树群、刺柏坡、松树岭、成年树、幼年木……随着杨长虎的介绍,他二十多年的染绿荒山在记者心中渐渐清晰起来。
  杨长虎是地地道道的店头人,从16岁开始就与林业林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在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和延安桥山林业局工作,工作期间获得了许多林业科研奖项,1963年杨长虎被光荣地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
  1999年退休后,杨长虎从报纸上看到中央作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后热血沸腾。他想,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又长期从事林业工作,看到店头周边有大片的荒山,他就萌生植树造林改变周边生态环境的想法。杨长虎不顾家人反对,拿出自己的8万元积蓄,承包了自家屋后30多亩荒地,一个人开荒种树。
  打那以后,杨长虎将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到植树造林事业中。春天,在土厚的地方补种幼苗;夏天,趁雨水多时在荒山上种些侧柏;秋天和冬天,把容易发生火灾的杂草和灌木清理干净……种树,他从来不算经济账,多年来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每年售卖树苗的收益又继续投入植树当中。为了种树,他已累计投入资金50多万元。
  杨长虎扶着刺柏说:“植树造林我不受益,儿孙会受益;改变了生态环境,半年灰土山坡变为常年绿色山坡,其他人也会受益。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我爸现在每天依然保持着上山的习惯,一双胶鞋、一把镢头、一个军用水壶,简简单单的装备,一个人在山上慢慢地走、慢慢地看,我们家里都知道老人对这些树有感情。”杨长虎的儿子杨周义告诉记者,老人家每三两天,还会带着修枝剪、高枝锯穿过林间小道,爬上山峁,打理他的这片热土,进行一两个小时的劳作,全然忘记了自己已是一个80多岁的人了。
  “这些树可以说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我就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有感情喽!”杨长虎轻抚着油松的枝节,连声感慨,清风吹过,松涛阵阵,似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杨长虎的相伴。
  由于杨长虎的带头示范,周围的群众也摒弃粗耕旧作,学他搞林业生产。这里的山更绿了。
  而在黄陵县,像杨长虎这样的植树造林大户还有很多,如店头镇张湾村有个叫杜春元的农民,1999年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后,一头扎进了大山里,发展了140亩以山地为主的松树林,成了当地有名的造林大户。
  黄陵县退耕办负责人王小军说:“20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不断实施,黄陵县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期在黄陵县沮河肖川段的河里出现了黑鹳、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可以说是黄陵县生态环境变好的最直观证明。”
  据了解,自1999年秋以来,国家先后在黄陵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黄陵县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4.75万亩,飞播造林10.14万亩,封山育林8.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99年的64%提高到现在的82%,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96.5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64%提高到现在的75.5%,吸引了104种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