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发展长效产业 带民脱贫致富
——记宝塔区城管局驻临镇镇碾盘沟村第一书记张学强
    ●张学强(右一)帮助贫困户销售西瓜
  通讯员 高胜利 本报记者 王静
   阅读提示
  ■如今的碾盘沟村一派新农村发展景象:宽阔的广场,明亮的路灯,村民们都有了长效产业,人均收入从原来的每年2000元,增加到2018年底的9500元。
  说起近些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张学强会毫不犹豫地说,担任第一书记的日子最难忘。
  自2017年5月被组织选派到宝塔区临镇镇碾盘沟村担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两年多来,张学强就成了碾盘沟村人,碾盘沟村民也把张学强当做他们的亲人,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安装路灯点亮村庄
  张学强说,当他第一次走进碾盘沟村时,第一感觉就是村子拐弯路多,路面又窄。尤其是没有月亮的夜里,连路面都看不清楚,晚上出行很不方便。
  “晚上在路上走你们怕不怕?”张学强问几个村民。
  “黑咕隆咚的,咋能不怕?”村民们笑着回答。
  “为什么不安装路灯?”
  “村集体没钱,也没人牵头干这个事。”
  为此,张学强暗下决心,要给碾盘沟村的道路安装路灯。面对资金、技术等难题,张学强多次向所在单位领导寻求支持。经过多方协调,终于筹集资金20余万元,安装新型太阳能路灯50盏。为了节省相关费用,张学强白天晚上都住在村上,一个人打量路面、规划设计、网上学习安装路灯教程,半个月下来张学强独自安装完50盏路灯。
  “多少年来做梦都想不到的事,如今变成现实了。”村民叶士忠高兴地说。
  酿制白酒改变贫困
  碾盘沟村由于川地大多种植玉米,不少单边单户都有自酿老玉米酒的传统,但因作坊小、工艺简陋等因素,酿酒业一直没有形成规模。
  张学强与村干部经过充分调研、协商后,一致认为发展特色酿酒产业是改变贫困的好路子。他首先鼓励村主任白探平牵头,选厂址、建酒窖、带头入股。一有空闲,他就走村串户,听取村民的想法,并提出建一座南川规模较大的酿酒坊,动员村民入股入粮入劳,发展好酿酒产业。
  面对启动资金匮乏的现状,张学强寻求局领导的支持,通过集体共筹、办理贷款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45万元。同时,组织带领有关人员多次前往轩辕酒厂、瓦窑堡酒厂、南泥湾酿酒厂等地,对酿造设备、酿造工艺、产品设计进行深入交流学习。面对新建酿酒坊注册难的实际,张学强来回跑,带上纯粮酒产品,让中国检科院综合检测西安中心去质检,直至拿回合格的检验报告。他还帮助酒厂办理了营业执照,成功注册了“圣粮福”商标。如今,碾盘沟村的酒坊已经生产出口味独特的纯粮绿豆酒、五米酒及五粮酒、小米酒、高粱酒等酒种。
  贫困户杨生荣初次尝到酿酒的红利后高兴地说:“去年光白酒一项的收入,我就挣了2万元。”
  售卖西瓜增收致富
  碾盘沟村川台地较为丰富,发展弓棚、种植西瓜,是一项短平快的致富产业。
  张学强首先带动69岁的村民王建荣种植弓棚西瓜,一口气帮他建了4个大弓棚。为了打响临镇西瓜品牌,提出建一座大弓棚,免费补偿一方羊粪,西瓜果实膨大期,动员追浇油渣,以此提高西瓜品质。村民们看到有利可图,纷纷申请种植弓棚西瓜,一下子发展了12户,建起45×8米的弓棚53座。为方便农户发展大弓棚,张学强又带领群众修了2条生产路,增设排水管道1处,协调水泵10台,解决了群众种植的基础设施问题。
  种植西瓜喜获丰收,销售又成了摆在面前的大难题。张学强马不停蹄地来到局属单位,联系酒店、超市、学校、社区等,帮助贫困户两年销售西瓜14万斤。因为上市早,每斤西瓜2.5元,村民共收入35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贫困户王建荣一边手里点着钞票,一边高兴地说:“两万多斤西瓜,10天时间就销售一空。”
  如今的碾盘沟村一派新农村发展景象:宽阔的广场,明亮的路灯,村民们都有了长效产业,人均收入从原来的每年2000元,增加到2018年年底的9500元。
  说到村上的下一步发展,张学强表示,下一步他要大力发展弓棚产业,夯实村上产业基础,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