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安塞区:鼓“舞”致富路
  通讯员 马志青
  每到周末,安塞区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的停车场上,旅游大巴、自驾小轿车排列得密密麻麻,五湖四海的游客摩肩接踵。“千人腰鼓”舞台上传来铿锵有力的鼓声、催人奋进的鼓点和豪迈奔放的舞姿是该区文化脱贫的真实写照。
  安塞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近年来,该区围绕黄土风情文化重点打造西营“陕北信天游”演唱村、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魏塔“东方毕加索”写生基地3个文化村,依托生态、区位、文化特色,坚持打造乡村旅游新高地,探索扶贫开发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式,推动景区周边、有条件乡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创业就业,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实现增收致富。
   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
  2018年,安塞区按照“文化输出、游客输入”的工作思路,投资1800多万元,建成了集观赏、体验、娱乐、居住、餐饮于一体的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让村里长期在外漂泊以打腰鼓、教腰鼓为生的腰鼓手,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有效拓宽了当地群众增收渠道。
  “现在,常态化演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到周末更是热闹非凡。从2018年5月份开业运营以来,已经接待游客近88万人次。”安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光军说。
  从2018年5月开始,冯家营村村民孙旺明就不太出门了。他成了安塞黄土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签约腰鼓手,每个月可以挣到4500多元。“去年在村里打了半年腰鼓,挣了将近3万元,除去开销,还能攒些钱。”孙旺明乐呵呵地说。今年,他也没闲着,从正月初二就开始腰鼓表演了。
  “原来,我在延安保卫战景区打腰鼓,自从村里建起了景区,我便辞职了,在家门口就能打腰鼓赚钱,农活也不耽误,谁还愿意出去呢?”60岁的孙旺明捋着山羊胡子说。
  说起文化村旅游发展给群众带来的好处,当地资深腰鼓手陈丕亮深有体会地说,“以前打腰鼓没有固定时间,收入也不固定。现在村里变成了景区,进行常态化演出,表演者基本上都是附近的农民,村里会打腰鼓、扭秧歌的都参与进来。男鼓手每月工资2800元,女的2300元,每场表演还有额外的补贴,算下来每人每个月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除了演出和排练之外,冯家营村村民还可以在家干农活儿,解决了以前外出不能顾家的矛盾。安塞腰鼓教练领队韩磊也表示,文化村吸引了力很多外出打工人的“回流”。
  “文化旅游产业正在成为冯家营村的主要产业。”冯家营村村委会主任王延斌介绍道,长期参与冯家营“千人腰鼓大舞台”演出的193名腰鼓手中,有128名为当地农民,其中86名是冯家营村村民。
  2018年,冯家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200元,同比增长26%,其中依靠打腰鼓等文化产业人均收入8600元。
  “文化饭”变成脱贫“加速器”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安塞腰鼓为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
  李东东是安塞区高桥镇贺坪村贫困户,父亲患肺结核、母亲患心脏病、儿子患脑瘫、妻子患子宫癌,几年间,一记记噩运的重锤敲击在李东东的心上,沉重的担子压垮了这个陕北汉子。
  精准扶贫让他重新拾回了生活的信心,他家享受了医疗、教育、移民搬迁等一系列好政策,“贫困户优先就业”的政策也让李东东吃上了“文化饭”,有了稳定的收入。
  吃过晚饭的李东东便从安塞区白坪安置小区的新家,赶往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去“上班”。
  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距离李东东的新家很近。“坐公交车来回两块钱!”李东东说,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了。
  “每个月保底工资2400元,每演出一场节目加50元,一个月报销150元路费,这样算下来,一个月保守计算能收入4000多元。”李东东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打腰鼓是个体力活,我有时候一天打好几场也不觉得累,现在的日子有了盼头,干劲也更足了!”
  “我也成了上班族了!政府为我们谋了个好出路。”在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景区当保安的贫困户米良成说话间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他的妻子因脑梗留下后遗症,需要人照顾,而在此上班让他实现了“上班”、照顾妻子两不耽误,每月工资2000元,此外,他和村上65户群众以土地入股文化公司,每年每户有2000元的保底分红,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
  截至目前,依托三个文化村,直接带动贫困群众660人,年人均增收4.2万元以上,间接带动贫困群众2920人,年人均增收8200元以上,安塞区走出了一条“文旅扶贫”拓宽群众增收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