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母亲河,秀美天台天 陕西未来能源厂区 ●榆绥高速公路 ●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 ●陕北民歌博物馆开馆仪式现场 ●红石峡景区游人如织 本报记者 赵秉瑜
编者按
9月初,第八届中国报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在塞上名城榆林举行。参会的百余名社长、总编及编辑、记者还深入榆林传媒中心、榆林国际煤博会现场、报界宗师张季鸾纪念馆、陕北民歌博物馆等地开展了采风活动。从不同侧面看到和感受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崭新美丽、蓬勃发展的一座现代化城市。
这里,有全球一流的高端能化基地;这里,有绝世独立的石峁遗址、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千年古城遗址,还有独具风韵的陕北文化、薪火相传的红色记忆……
这里,便是榆林,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
1 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
9月4日下午,榆林国际煤博会现场,迎来了一批参观者,他们是分别来自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等中央报媒,广东、辽宁、四川、河南、西藏、陕西等19个省(区、市)主流媒体的百名社长、总编和编辑、记者。
展区现场,各个展位井然有序,人流攒动,有来自全国的各大能源企业、陕西延长石油集团的展区,还有榆林市的神木市、靖边县、横山区、榆阳区独具特色的展区……
采风团一行中有人或驻足询问采煤、加工技术,或仔细拍照留存资料。大家纷纷对新型科技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产生浓厚兴趣,尤其是相关环保的技术。
据了解,1998年,原国家计委批复《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拉开了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作为全国第一个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大幕。
独特的资源禀赋。作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以煤、气、油、盐最为丰富,是建设中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尤其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神府煤田的发现和探明,改变了中国已探明煤炭资源的区域布局,为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奠定了基础。据统计,榆林煤炭预测资源量2720亿吨,天然气预测资源量4.18万亿立方米,石油预测资源量6亿吨,岩盐预测资源量6万亿吨。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煤层气、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等资源。榆林每平方公里土地拥有10亿元的地下财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43万亿元。
时至今日,榆林已探索形成了原煤—兰炭—煤焦油—高端油品、原煤—甲醇—烯烃(芳烃)—合成材料、原煤—煤液化—精细化学品等主要循环产业链和油气及化工、煤炭及化工、电力、盐化工四大产业集群,现代化能源化工基地雏形已现。
全球一流的高端能化基地未来可期。总投资超过2600亿元的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一期填平补齐工程、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陕煤煤炭分质清洁高效转化项目等7个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到2022年,榆林高端能化基地将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0亿元,年原煤转化量超过1亿吨,煤化工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2000亿元。
新能源蓬勃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电力总装机容量2673.625万千瓦,其中风电318万千瓦,光伏发电405万千瓦。
2 拥有全国唯一的陕北民歌博物馆
“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陕北民歌既是黄土高原文化地理的反映,也是社会历史的反映。同时,它更是塞上名城榆林的一张靓丽文化名片。为了让陕北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榆林市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一座陕北民歌博物馆。
陕北民歌博物馆位于榆林市榆阳区金沙路与红山东路十字路口西北角,这是一座以声音为载体的博物馆——陕西榆阳·陕北民歌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陕北民歌的演唱者们用曲调悠扬、婉转灵动的歌声让每一位参观者都听得如痴如醉。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180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约5680平方米,涵盖博物馆序厅、传统陕北民歌、革命陕北民歌、陕北民间音乐艺术、陕北民歌专题、临时展区等六大特色版块,并且运用图片文字、视听体验和场景复原等手段,全面展示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和故事。
展示墙上的300多位民歌手,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榆林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让我们感受到陕北民歌独特的魅力,看到陕北民歌的后继有人。
陕北民歌博物馆以抢救、保护、传承、弘扬陕北民歌为宗旨,以收藏、陈列、展演、研究、传播为主要功能,以“全国性、唯一性、权威性”为目标要求,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音乐类博物馆。目前,博物馆内共收录了3000余首陕北民歌,已有近4万人通过各类党性教育参观、研学教育参观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
3 山美、景美、城美、人更美
在榆林,不仅可以听到高亢悠扬的信天游,荡气回肠的陕北道情,可以看到激情四溢的秧歌、工艺精巧的剪纸、陕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群,更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榆林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9月5日,阳光灿烂,采风团一行登临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忆古思今,感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始于秦、拓于隋、盛于明的万里长城,宛如一条游龙,横亘榆林770余公里。而今,散布大边沿线的36座古堡雄姿依然,守望着昔年的边塞烽烟。
站在镇北台高处,向下俯瞰,草木葱绿,放眼远望,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一座现代化的城市跃入眼帘。望着眼前连绵的城墙遗迹,渭南日报记者张燕感慨地说道:“这里真是人杰地灵,山美、水美、城美、人更美,下次有机会定会再来。”
傍晚时分,漫步榆林古城,观赏六楼骑街胜景,脚踩着光滑的青石板,似乎穿越到了明清时期,古街两旁的店铺灯火通明,榆林老酸奶、烤羊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历史上榆林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可以说人才荟萃、俊贤辈出,古有“中兴四将”韩世忠、“北宋名将”杨继业、“闯王”李自成,近有著名抗日将领杜聿明、开明绅士李鼎铭。
9月4日下午,采风团来到了报业“一代宗师”张季鸾先生的墓园,并参观了张季鸾纪念馆。来自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的记者任君宁在瞻仰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墓地和张季鸾纪念馆之后表示,张季鸾先生的新闻思想直到现在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尤其是他的‘四不’办报方针。
榆林是陕北革命的策源地。尤其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在榆林8个县、36个村庄留下了红色足迹,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响彻寰宇的红色第一歌《东方红》,气吞山河的伟人巨作《沁园春·雪》,同样出自榆林。
这次采风活动,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潜力和发展魅力的榆林,它不仅城市美,整个的文化影响力更大,尤其是对我们党报的媒体记者来说,让我们能感受到很多鲜活的新闻素材,激励我们更好地讲好新闻故事。
经过多年发展,榆林实现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的转变,能源基地向能化基地的转变,内陆小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变,特别是经济上,由全省乃至全国最落后地区,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强市,经济实力在全国地级市排名25位;经济总量连续14年陕西第二;成为国家矿产资源第一产能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