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5版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01日
从“原生态”到“文化名片”
    ●民歌大王贺玉堂生前演出情景
    ●《黄河大合唱》演出剧照
    ●子长唢呐表演
    ●一位妇女正在展示自己的农民画作品
    ●王二妮正在演唱陕北民歌
    ●红秀《延安延安》剧照
    ●晒剪纸
    ●●《延安过大年》秧歌表演
  本报记者 李星棋
  一块红色的土地,处处长满故事;一块艺术的土地,处处山花绚丽。延安就是这样一块充满红色艺术的土地。
  延安文化蕴涵深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培育了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并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代文风。改革开放以来,引领全国刮起一场“西北风”,让延安文艺元素闪亮世界舞台。
   1 鼓舞文化成致富产业
  在安塞区城南三公里处的冯家营村,几乎每天都有众多鼓手在这里进行腰鼓表演。只见鼓手们手中红绸飞舞,脚步在黄土坡上跳跃,激情满怀、豪迈奔放……
  安塞腰鼓继走过天安门、登上国际大舞台之后,2018年,集观赏、体验、娱乐、居住、餐饮于一体的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正式开放。村里长期在外漂泊以打腰鼓、教腰鼓为生的腰鼓手,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也将腰鼓这门民间文化艺术以更稳定的形式继续传承下去。
  咚咚咚,咚咚咚……豪放的鼓声,动感的鼓点,鼓手们忘了天,忘了地,忘了一切存在。他们像站在高山之巅,尽可以呼风唤雨,尽可以扭转乾坤。这种自信和气魄,没有任何艺术类别可以比拟。忘情地奔放,狂野地倾泻……这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崇高礼赞。
  亚运会上,安塞腰鼓倾倒外国观众;在全国首届民间秧歌大赛中,腰鼓、蹩鼓、胸鼓,延安三鼓沸腾了洛阳城;志丹羊皮扇鼓被列入乡土教材,走进中小学体育和音乐课堂,渗入到学校文艺活动中。
  多年以前,安塞腰鼓以及众多陕北民间艺术都不过是农民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一种消遣。谁能想到,如今已成为“文化名片”。腰鼓手们走出黄土地,走上国际大舞台,成为延安农民发家致富的文化产业。
  2 剪纸、秧歌成品牌
  与鼓舞文化一样,陕北剪纸也从自发性的民间艺术发展演变成延安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过去,一到腊月,陕北农村的巧婆姨俊女子们就会围坐在热炕上,手拿剪刀,在红红绿绿的纸上施展才艺,不一会儿,一幅幅惟妙惟肖、充满生活情趣的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剪纸便诞生了。
  古老的剪纸艺术渐渐成为具有强烈民族性与宝贵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剪纸在陕西,陕西的剪纸在延安。”认识到民间艺术的价值后,人们开始积极保护与传承,于是,不少剪纸艺人将剪纸艺术当成事业去发展。
  除了剪纸,秧歌也是延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每年正月,“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男女老少就会撂下饭碗,停下手中活计,抛开眼前琐事,走上街头村口闹个红火。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秧歌队花红柳绿,锣鼓车流光溢彩,在集陕北秧歌、民间社火、鼓类艺术、说唱艺术、民间乐器表演于一体的“延安过大年”秧歌汇演中,数千名秧歌演员纵情歌舞,数万名群众沉浸欢乐。
  后来,这些民间艺术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由陕北秧歌带火的“延安过大年”成了延安的文化品牌,成了延安人每年翘首以盼的文化盛宴。
   3 新民歌走上大舞台
  “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三盏盏的那个灯……”只要是陕北人,都会哼唱几曲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源于赶牲灵这个职业,赶牲灵的脚夫们行走在山沟之间,在单调的生活中,为排遣心头的寂寞孤独,便信口编唱歌曲,用高亢悠扬的歌声抒发情感。
  进入新时代,陕北民歌迎来了繁荣发展。延安先后有十多名民歌手登上《星光大道》的舞台,把陕北民歌推向全国。民歌的风格也不断创新,融入说唱、摇滚和唢呐、秧歌等元素,令人耳目一新。“大陕北,好招待,热情端上来……”“陕北的女娃娃,美得像窗花花,水格灵灵的毛眼眼会说话……”这些紧跟时代步伐的民歌改编得朗朗上口,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为陕北民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延安目前有各种民间艺术门类170多种,其中“延安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陵祭典、安塞腰鼓、陕北说书、陕北民歌、陕北道情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延川布堆画、安塞农民画等79个保护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市级保护项目254个、县区级保护项目688个。
  如今的延安,正以前所未有的昂扬姿态,走在文化艺术繁荣的大路上。作为中国原生态文化保持最好的地方,延安将坚守文化自信,将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保护传承、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