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整”出红火好日子
——延川县苹果产业后整理让果农持续增收
    ●大红苹果枝上挂,贫困群众心头喜
  通讯员 杨美蓉 本报记者 雷荣
  陕北十月,果农喜笑颜开。五颜六色的果实漫山遍野、美不胜收,农民日夜辛劳,一年来的汗水终于得到了丰收回报。
  清晨,走在熟悉的果园里,秋日暖阳照耀在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上,折射出郝志贤心头甜甜的希望……
  今年52岁的郝志贤是延川县杨家圪台镇孙家塬村村民,因夫妻二人均身患不同程度的残疾,家中又没有固定经济来源,一家人一直过着贫苦无望的生活。自2015年延川全县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这家人终于迎来了生活的大逆转。
  入户走访郝志贤家时,帮扶干部了解到他家的5亩果园因无资金、无技术而撂荒,便争取了3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帮助他重新管理果园。同时,积极联系果业技术员手把手教其剪枝拉枝、预防病虫害。很快,郝志贤的果园便有了起色。
  看着以前稀稀拉拉结几颗小果子的果树上,结出了又大又红的苹果,郝志贤别提有多高兴了。“原来果园不管理的时候,结不了多少果子,还都是些次果,一斤就能卖个一毛多;后来在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苹果质量提高了,产量也增加了。到了去年,我的一斤苹果就卖了三块四毛多,总共下来卖了三万多块呢。”起早贪黑、饱受风吹日晒的郝志贤,脸上早已留下深深的褶皱,但如今这些褶皱里不再有苦闷,而是跳跃着欢喜。
  更让他开心的是,年初,在政府专项资金的扶持下,他的5亩果园又实现了防雹网全覆盖,到了年底,还能使用上“引水上塬”苹果灌溉技术。
  “我们镇不仅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果农大力支持,还通过招商引资、企业合作,发展‘果沼畜’绿色循环农业,推行‘政府+村集体+企业(合作社)+果农’的全产业链合作共赢模式,提升苹果产业后整理水平,为果农提供冷藏、选果、销售一条龙贴心服务。”杨家圪台镇果业站站长冯虎虎介绍道。
  杨家圪台镇是延川苹果产业重镇,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苹果产业发展,先后支持引导果农建成60吨级小型苹果冷藏库20个,土冷库769个。并通过招商引资,正在建设4000吨气调库一座,预计果品贮藏能力达1.2万吨;与省燃气公司达成初步意向,计划投资1500万元新建4.0苹果选果线一条。同时出台具体支持政策,实行政府非营利性担保措施,由镇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对参与后整理期间所需的运费、电费等相关额外费用进行担保,并统一为上线分拣后的苹果购买保险。
  目前,杨家圪台镇共栽植苹果5.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2.6万亩),是全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2018年全镇苹果总产量2.6万吨,产值2亿元,仅苹果一项人均收入达1.4万元,苹果销售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果农达450余户。
  “今年我的果园应该能收1.6万余斤苹果,去年的产量还不到1万斤呢。”郝志贤细细算了下丰收账,经过苹果后整理分批采收、分级销售,今年他的收入较去年预计也能增加1万元。“这片果园树龄都大了,我准备明年再发展一批幼树,以后的收入肯定会更多。”
  延川县位于延安市东北部,境内土层深厚,光热资源丰富,温差大,平均海拔850米,属于最佳苹果优生区,是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和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县。近年来,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苹果产业,延川县按照“重点发展县中部、南部塬区,逐步向北部川、台地扩展”的果业生产总体区域布局,在重整失管园、改造老果园的基础上,通过聘请国外及省市专家、科研人员,引进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扩张苹果基地建设,提高果园基础设施,由传统的乔化栽培模式向矮化密植型方向发展,大力推广以“四项关键”技术为主的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
  “我们为各镇果树站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出台补助政策,搭建万亩防雹网,推广使用有机肥。”延川县果业局副局长杨延收告诉记者,延川县投资建成4.0智能选果线6条、大型冷气库8个,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设立了6个苹果专卖店;积极引进陕西果业集团延川分公司、延川百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延安美域高生态农业科技股份公司、延川四苹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市重点企业,组织各苹果重点村成立苹果专业(经营)合作社,加强苹果产业后整理,发展产业化经营管理,苹果产量、质量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苹果已成为延川县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全县脱贫致富的优势产业。截至2018年底,延川县苹果面积已发展到23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2万亩)、总产12万吨、优果率达到80%,产业综合收入7亿元,仅苹果一项全县农业农村人口收入5185元。今年预计苹果总产量15万吨、收益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