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星棋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片神圣的土地——延安。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圣地、中国革命的圣地,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
延安蕴藏着极其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宝藏,有人文初祖黄帝陵,有唢呐、腰鼓、信天游,剪纸、秧歌、农民画……一系列的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得生机勃勃。为了更好地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分享延安的文化传承成果,进一步扩大延安与国内重点文化旅游城市间的交流合作,10月15日,2019延安文化传承博览会盛大开幕,将全面展示延安文化传承的魅力。
底蕴浓厚内涵丰富的文化沃土
5000年前,轩辕黄帝率领先民在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上辛勤劳作,奋迹神州,开文明之先河。千百年来,黄陵县13万守灵儿女忠诚地守护着黄帝陵寝,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华人同胞无一例外地追寻同一根系,视黄帝为共同先祖而顶礼膜拜。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指出:“陕西是民族之根,延安是民族之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在延安不仅有先祖陵寝,还有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在宜川县县城以东35公里处的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咆哮奔腾的黄河水倾泻而下,这就是闻名中外的黄河壶口瀑布。它是黄河上唯一的大瀑布,也是世界罕见的金黄色大瀑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与黄河并存的黄土高原上更是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1935年10月,随着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党中央开始了在延安的13年抗战,留下了无数英勇抗战的故事,也诞生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如今的延安,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市共有各类文物点8545处,革命旧址445处,国有可移动文物68995件,构成全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跨度最长、级别最高、保护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的革命旧址群,被誉为中国革命圣地。
延安历史底蕴浓厚,文化内涵丰富,是一处充满艺术的土地。
原生态民间艺术打出亮丽“新名片”
与延安来一次“亲密接触”,就会发现延安人民的饮食起居都有艺术的影子。
劳动之余唱起的信天游,欢庆时扭起的秧歌,打起的腰鼓等都能让人们心头为之一热;过年过节时,色彩艳丽的剪纸、面花、布堆画,都是陕北妇女一手创造的民间艺术品;走进坊间,说书、道情……讲述着人民的生活故事,这些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艺术品类,都成了延安的宝贵文化财富。
在安塞区城南三公里处的冯家营村,几乎每天都有众多鼓手在这里进行腰鼓表演。咚咚咚,咚咚咚……豪放的鼓声,动感的鼓点,鼓手们手中红绸飞舞,脚步在黄土坡上跳跃,激情满怀、豪迈奔放……他们像站在高山之巅,尽可以呼风唤雨,尽可以扭转乾坤,这是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颂,是对民族魂魄的崇高礼赞。
一动一静展现魅力。延安民间的男子喜欢热闹的腰鼓,女子却喜欢静静坐在家中创造更美好的艺术品。
过去一到腊月,陕北农村的巧婆姨俊女子们就会围坐在热炕上,手拿剪刀,在红红绿绿的纸上施展才艺。不一会儿,一幅幅惟妙惟肖、充满生活情趣的花鸟虫草、飞禽走兽剪纸便诞生了。
除了剪纸,秧歌也是延安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每年正月,“咚咚锵,咚咚锵……”锣鼓声响起,男女老少就会撂下饭碗,停下手中活计,抛开眼前琐事,走上街头村口闹个红火。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秧歌队花红柳绿,锣鼓车流光溢彩,在集陕北秧歌、民间社火、鼓类艺术、说唱艺术、民间乐器表演于一体的“延安过大年”秧歌汇演中,数千名秧歌演员纵情歌舞,数万名群众沉浸欢乐。后来,这些民间艺术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内涵,由陕北秧歌带火的“延安过大年”成了延安的文化品牌,成了延安人每年翘首以盼的文化盛宴。
延安人爱热闹,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农家院落,只要三弦一响,人们就会放下手中的活儿,丢下碗筷聚拢而来,静听说书人的说唱。陕北说书是根植于黄土高原上的一枝奇葩,说书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采用陕北方言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叙述民间故事,是陕北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今,陕北说书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保护传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人们带来欢乐。
提到延安文化,还有一项不得不提到的艺术形式,那就是陕北民歌。陕北民歌源于赶牲灵这个职业,赶牲灵的脚夫们行走在山沟之间,在单调的生活中,为排遣心头的寂寞孤独,便信口编唱歌曲,用高亢悠扬的歌声抒发情感。进入新时代,陕北民歌迎来了繁荣发展。民歌的风格也不断创新,融入说唱、摇滚和唢呐、秧歌等元素,令人耳目一新。一些紧跟时代步伐的民歌改编得朗朗上口,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为陕北民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泱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乐可谓是中华民族礼仪和谐、文明进步的精神乐章。在众多礼乐演奏中,唢呐以其声音洪亮、曲调明快而备受人们喜爱。在全国唢呐演奏中,延安唢呐独占鳌头,其中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唢呐最具代表性。子长唢呐杆粗碗大,音色纯正。抒情时,悠扬悦耳,委婉动听;喜庆时,欢快明亮,亢奋激昂,如万马欢腾;哀怨时,如泣如诉,荡气回肠,真乃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作为一座充满艺术的文化名城,延安目前有各种民间艺术门类170多种,其中“延安剪纸”作为中国剪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陵祭典、安塞腰鼓、陕北说书、陕北民歌、陕北道情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名录;延川布堆画、安塞农民画等79个保护项目被列入省级名录;市级保护项目254个,县区级保护项目688个。
新时代延安文艺大繁荣
延安历史文化厚重,红色文化绚丽灿烂,民间艺术精彩绝伦,孕育并催生了一批批经典剧目、通俗小戏、文学作品、文创产品诞生,为延安人民以及来延学习参观的游客准备了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
从1997年开始,延安组织每三年一届的小戏调演活动,以县区为单位,面向群众公演的形式展演,《张村长与李寡妇》《二贤祠轶事》《翠翠戏草》《憨憨送“弹”》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纷纷登上舞台,部分剧目还在中省市比赛中屡屡获奖。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以路遥为代表的延安文艺工作者秉承文艺座谈会精神,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深入生活,创作出了大量具有时代特色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犹如盛开在黄土地上的烂漫山花,为这片神圣的土地增添了无限春色。
前有路遥创作的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以及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两次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次荣获“茅盾文学奖”,为延安籍作家赢得极高的荣誉;后有知青作家叶延滨以诗歌《干妈》、梅绍静以诗歌《她就是那个梅》、史铁生以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分别获得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刘成章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而李天芳、高红十的散文,闻频、晓雷的诗歌,高建群、陈泽顺、海波等人的小说,也让文坛的目光再次瞩目陕北高原,展示出圣地延安独有的文学魅力。
一代代的文学作家,让延安文学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朵鲜艳的奇葩。而一部部经典的红色剧目,将所有人的目光拉回到了那革命的岁月中。
近年来,我市先后打造了红秀《延安延安》《延安保育院》《永远的长征》等红色文化旅游常态化演出剧目以及方言话剧《人生》,出版发行了《东方红》《兰花花》等四部微电影。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在人们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视界”里,结合红色、民俗、历史三大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用最先进的舞台表现手法,向人们真实再现了历史画面。
被延安浓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来延游客连年增长。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6343.9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10.7亿元,分别是1995年的148倍和380倍。为了给来延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延安市旅游商品协会推出了“延安故事”“延安1935”“延安红韵”“凉水岸”等10余个旅游商品品牌,开发了苹果黄金脆、长征路线图直尺、蜂蜜洗护系列等5大类200余款商品,不断满足游客购物需求,提升文化旅游产值。
过去,延安是一块成就梦想的土地;而今天,这座神圣的山城依然魅力不减,散发着文化的气息,新时代的乐章在这里谱写,中国梦的强音在这里奏响,艺术之花在这里绽放。